纪录片赏析主讲人:吴娟——教学目的——1、了解纪录片的发展简史以及纪录片的相关概念;2、了解世界纪录片的发展及纪录片大师的创作、世界纪录片的几种理论和中国纪录片的发展。3、懂得欣赏、分析各类纪录片,增强欣赏纪录片的兴趣,开拓视野,关注社会,提高自身修养。——教学内容——第一章纪录片的概念及特点第二章纪录片的发展及纪录片大师第三章世界纪录片学派的相关理论第四章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参考文献——1、《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钟大年雷建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吕新雨,三联书店——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考勤30%结课论文70%——思考——1、你看过哪些纪录片?2、你认为什么是纪录片?第一章纪录片的概念及特点纪录片的概念纪录片(真实)故事片(虚构)西方的影视论著中,用“非虚构”non-fiction笼统的进行界定。在法国,有人把所有非虚构的影视作品统称为纪录片。1、1991年法国《电影词典》: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2、《朗文英语词典》:纪录片——通过艺术提供事实;3、美国《电影术语汇编》: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她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4、《牛津词典》: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5、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伊文思(1898-1989)在中国拍摄的作品《四万万人民》、《早春》、《愚公移山》、《风的故事》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纪录片的描述:1、《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1998):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要求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生活自身的逻辑性。2、《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1997)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3、《中国应用电视学》:纪录片——影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真实环境时间中的真人真事。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审美特点1、真实性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是纪录片的第一特性。纪录片的真实是相对的真实,是记录者建构出来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纪录片追求的“真实”并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而是创作者主观感受到的真实。真实体现在编导的美学追求之中。2、倾向性纪录片是主观的建构。受真实性原则的制约。主观思维赋予纪录片审美意义3、纪实性纪实是一种方法、一种形态,一种效果,一种追求,一种精神。纪实是非虚构、非表演(包括反对不科学的重演、补拍和干预),对于逼近真实有利。4、艺术性叙事艺术——把抽象的叙述观众可以接受的故事。画面造型艺术——镜头、景别、颜色、距离等等。声音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性、音乐的艺术性。第二章纪录片的发展及纪录片大师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影像实践(1895.12.28)真实场景的记录是纪录影片的前身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形式简单而单调《工厂大门》《婴儿的午餐》《拆墙》《水浇园丁》《代表们登陆》《火车进站》一、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65))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主要作品:《北方的纳努克》《亚兰岛人》、《路易斯安娜的故事》《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影片。也是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代表性作品。弗拉哈迪是一位美国矿山工程师,曾在加拿大北部从事狩猎、探险和地质勘探的工作。影片以纳努克一家的生活为主线,反映了因纽特人的生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观赏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片长:约80分钟——《北方的纳努克》评析——1、拍摄背景本片1921年冬季公映,主要反映的是加拿大北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况,影片的主要人物为猎手纳努克及其家庭,集中描写了纳努克一家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谐相处的故事。费罗哈迪以与拍摄对象进行全面合作来完成全片。本片没有用剧本,耗片量大。费罗哈迪的观点是:只有拍摄大量素材后,影片的主题才可能显现出来;艺术家是从已经拍成的素材中去发现生活中已经存在的艺术和细节。费罗哈迪在拍摄本片时,采用不参与不干预的拍摄手法,而是躲在摄像机后面进行客观地记录和拍摄,使得片子看起来更为真实,纪录片作为生活观察者的意义因此得以凸显。2、影片的叙事和镜头语言费罗哈迪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剔除了叙事影片中的一些技巧和制作、技术和形式上表达,用较为简单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常态和真实,这也确立了纪录电影叙事的基本原理。长镜头的运用:费罗哈迪坚持使用长镜头,以避免后期剪辑带来的现实感的削弱。这种创作理念与巴赞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十分接近。景深镜头的运用:影片多处运用了景深镜头,很有特点地运用了景深镜头的压缩感。景别:多用大景别镜头,特写几乎不用,克制地用了一些近景,大量的是全景和远景。国外将《北方的纳努克》定位为人类学(或人种学)纪录片的范本。但从片子的内容来看,并不真正具有人类学纪录片的本质特点——即对个人背后的族群文化特征的反映和对社会结构的反映。《北方的纳努克》遭到非议之处有人批评建造冰屋是“造假”;有人批评他单纯弘扬美,而回避社会矛盾、粉饰现实;有人认为不应用长镜头组织情节。由此发端的纪录片再现与表现之争、艺术与现实之间应保持多大距离的歧见,至今仍存在。孙曾田:我国优秀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河殇》《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对比观赏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片长:约30分钟作业:评析《最后的山神》或《北方的纳努克》(200字)二、莱妮▪里芬斯塔尔和《意志的胜利》TriumphoftheWill拍摄于1934年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代表大会期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广告宣传影片。堕落的电影女神——莱妮▪里芬斯塔尔(1902-2003)代表作:《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她是一个矛盾体:她是一名艺术家,也是纳粹系统内的宣传员。“拒绝悔悟”是人们对她最主要的记忆。观赏纪录片《意志的胜利》片长:约110分钟——《意志的胜利》评析——1、关于镜头运用的诸多寓意影片开头:航拍+隐黑+“希特勒到来”——寓示“上帝之子从云端降临”,确立希特勒为德国救世主的地位。片中的长焦镜头:寓示“一个迷失的、没有指导的德国又一次团结在英明的希特勒周围”。2、关于片子的结构属于交叉型结构:大会于1934年9月召开,但片中的希特勒阅兵是8月2日拍摄的,片中又有主会场、分会场等,是比较典型的交叉型结构。3、影片的摄影本片用了17万英尺胶片,动用了16位一流的摄影师和大量直升机及其他人员进行拍摄。①、大量的仰拍和俯拍镜头仰拍和俯拍镜头占了全片将近2/3的镜头量。大量的仰拍和俯拍镜头体现希特勒的高大和神化,体现他对人民大众的“救世主”的姿态。②、镜头很注重美感影片中所有镜头和机位的角度都设置得十分独特,使得空间充满了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影片十分注重光的运用,如侧逆光的大量应用。③、大量的长焦镜头④、大量的运动镜头导演在会场大都采访运动镜头,用以克服会场场景的呆板。二战后出现的关于二战的纪录片苏联导演米哈尔▪罗姆的《普通法西斯》和阿仑▪雷乃的《夜与雾》等较为杰出。第三章世界纪录片学派的相关理论三、对战争最负责任的思考——《夜与雾》导演:阿仑▪雷乃主要纪录片作品:《梵高》、《高更》、《格尔尼卡》主要故事片作品:《广岛之恋》对比观赏——《夜与雾》导演:阿仑▪雷乃片长:31分钟对比观赏——《夜与雾》导演:阿仑▪雷乃片长:31分钟——《夜与雾》评析——1、片名夜——黑暗的历史,道德的伦丧,绝望无助;雾——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模糊和淡忘,以及对记忆产生的不确定性。2、主题片头对岗亭风格的展示即揭示了本片主题——勿忘历史3、镜头语言的多样化对比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对比动和静的对比4、结构特点两条线时空交叉,以彩色和黑白来进行明确区分,最后两条线合二为一,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