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典籍汉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AnAnthologyofWorldMasterpiecesinChineseTranslation•世界文化典籍汉译••王宏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年5月开设世界文化典籍翻译课程的多重意义•1.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形成对应关系,使你的•整体知识和观点持中平和;•2.系统了解西方和世界经典本身的意义,使得•中国文化以外的主题和材料达到周延和充实;•3.以经典文本为资料进行翻译研究,实现内容•与语言相统一的翻译教学模式;•4.在阅读和翻译世界经典的过程中系统掌握不•同的文体的阅读与翻译问题;•5.以此方式改革翻译教学现状,提高公民道德,•为现代外语人才的素质教育提供新型模式。中国翻译语境下的世界典籍汉译••与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相比,似乎外国文化典籍的汉译也是起步早而成就晚。在中国,兴起于汉魏盛兴于唐宋且延续千年之久的佛经汉译,曾走过了依胡译华到依梵译华的曲折路径,留下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西游历程。肇始于唐代以景教得名而入的基督教经典的汉译,事实上迟至明末清初才演变成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联袂合译《圣经》与西方科学著作(包括自然科学与古典人文学科)的辉煌时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典籍的汉译,则是继以上第一期佛经的翻译以求印度文化的东方智慧的真传,第二期的宗教、科学著作翻译以开眼看西欧文化之根源以后,才转入近世意义上的社科名著和文学名著的翻译这一令人瞩目的第三期的。于是乎,便有了昔日的严复和林纾各领风骚的世界社科与文学名著的汉译,和当今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而更显辉煌的商务印书馆的译著出版事业。这样,中国翻译的历史进入现代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个叫做第四次高潮的翻译运动和运作规模了。世界典籍汉译的取材标准•其一,由于在内容上以西方文化名著为其基本定位的选择,便把卷帙浩繁的汉译佛经排除在外,而只收录古代印度的经典和新近发展的线索贯穿,作为世界文化典籍的东方开端,以免其受以欧美文化为世界之唯一之讥。顺便提一句,在东方文化内部反向的文化交流,则体现为本书的姊妹篇《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坛经》英译的篇目,至于埃及和巴比伦文化的深远影响,则在遥远的古代就已为希腊文明所吸收而不专门立讲了。与基督教经典一起译入中国的西方科学和哲学名著,尽管本身很有价值,也不乏出自徐光启等名家之手者,但由于当时的传入以适合宗教教义为宗旨,而且在体例和语言上也与今日之要求多有不合,也只有忍痛割爱。同时作了两点变通:(1)采用圣经《旧约》与《新约》的今译本以免缺失宗教经典,(2)补上为宗教世界观所排斥的自然科学理论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著作的汉译,以求更新科学概念。•其二,至于严译社科名著和林译文学名著,大体也是以同样的理由,兼及内容与语言的双重考虑而不予采用。如严译,其社科名著在内容上选择精当而所用语言已稍古,而且翻译也多用译述而非严格的篇章对译,故只取其能纳入本书范围者,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严译《原富》),并采他人之新译,仅在译文对照评析中偶尔参较严译。而林译的文学翻译,则一概不取。一是由于林译所选多不在本书所入名著之前列,一是由于当时译文标准与风尚似已今是而昨非,姑且选之,也不能用林译的文字,而需要代之以新译新貌。•其三,主要是由于语言上的考虑,本书所收译入语一般只为现当代人所译之白话,个别如王佐良用文言刻意模仿培根散文风格所译《谈读书》,黄继忠所译文言书信《约翰逊致切斯特菲尔得伯爵书》则慎选之,而其译出语则一律限制在英文文本之内。但考虑到以贯通西洋古今文明为宗旨的内容取材原则,则那些原本不属于英文的原著,如原著为希腊语的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哲学史学之类,先后有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文本的《旧约-圣经》,以及近世以来以德、法等语言发表的哲学科学文学经典之作,都需以英文转译的文本为依据来讲英汉翻译。这其中固然有转译时的失真在所难免,也可有几个译本择其善者的补救措施,但究其所占比例,译自英文原本的当占本书大半数以上,也可聊以自慰。全书内容及主题说明•全书共24讲,以东方古代文明发其端,贯通西方文明传统主线,反映欧美白人主流文化的扩展,及印第安人与中南美洲等地的现代反响。传诵创世造人的神话,回响希腊哲人的呼声,激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欧美革命的持续冲动,也反映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和新的文明史观的回应,体现人类演化与思想进步、经济复兴、文化多元与世界和平。本书是《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姊妹篇,是概括人类文明史资料,系统训练英汉翻译技法和能力的高层次翻译教材。每一讲包括“专题概说”、“经典译作”“翻译练习”三部分,构成全书基本架构,体系宏伟,结构合理,便于实施教学过程。绪论:世界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方法•第一部分世界文化典籍及其汉译概论•第二部分世界文化典籍汉译的理论与技巧世界文明史的地域与历史概念•如果要尝试用排除法给世界文明史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按照国内习惯的那样,就是暂且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和文化成果。如果按照取其核心部分进行本质界定,然后加以适当扩张的逻辑思路,那就是以希腊罗马为源头,以西欧文明为其典型形态,再加上北美后继发展而构成的欧风美雨式的文明史观。•在这两种思路中,我们宁愿取这样一种思路:首先,简单地排除中国文化的思路虽然不太理想,但却简单明了,何况我们已经另书编写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只是在论及西方文化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和中国文化的联系和对照,当然是自然的和学术的,而且不抱偏见。但是,如果排除中国以至于非要排除整个东方文明的话,作为世界文化的概念,就是有偏见和不完整的,因而必须加以纠正和补救的。其二,我们可以考虑基本采取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逻辑思路,因为它也是简单明了,但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严格界定它的范围和界限,以便确定它的特质和传统。二是要有力的补充西方核心文化以外的文化,例如东方文化(以印度为代表,还有近代的日本),拉丁美洲文化,如果资料和观点允许的话,也要涉及大洋洲文化和非洲文化。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建构一个人新的视野和新的范围,作为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文明的基本观点。西方的概念•我所试图定义的“西方”并非一个民族,而是一种由好几个民族接续传承下来的文明。在这种文明的传承历史中包括了一些不同种族的人,他们自愿接受一些不属于其群体原本价值的外来价值。我想到了希腊化的罗马人、战败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拉丁文化的高卢人(他们中有两代或三代人曾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大批皈依基督教的欧洲异教徒,之后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自己决定将罗马法和古希腊科学收为己用,把那些过去视为自己的往昔,作为自己的规范、想象和身份的根源。因而,这些群体每一次都自觉地以一种追溯过往的方式,接受一种与其生物或种族承继关系不符的精神联系,而且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其领导者和思想家的自由选择。(《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法]菲利普.尼摩著,阎雪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4)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或精神实体,它可以离开自己赖以产生的母体而存在,也可以传递给其他群体;•文化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活生生地显露和体现出来的,不是静态地,一成不变的,随之而变的还有文化的认同;•一种文化的精华在于它的古典时期,但要点在于传承,其传承有选择性,体现自由精神,如同文化的创造一样,精英起着领导的作用。西方文明三大观点模式•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可分三种不同的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英]阿伦.布罗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p.12)我们的世界文化典籍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认识上的突破:•其一,摆脱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兼顾了东方尤其是文明古国如印度与犹太文明的精髓;•其二,摆脱了上层文化中心论,兼顾了非主流文化如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文明的声音;•其三,摆脱了文学价值中心论,兼顾了神学眼光与科学资料及方法等文明成果和智慧。•西方文明三大传统•A.希腊理性,自由民主:不过总体说来,古希腊人的精神是热烈而和谐的,世俗而健康的,虽然同时带有较强的神学气息和科学的萌芽性的认识。但在政治方面,即在人间的日常的有组织的公共事务中,古希腊人却是完全自觉的和自决的,这表现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和法制的习惯。这就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它是人类民主精神孕育的摇篮,也是自由从中展翅起飞的鸟巢。•B.罗马法典,公民人格:法律的社会功能不仅规范了公民的行为,而且厘定了人我财产的关系,从而增进了个人的自由,扩大了公共活动的空间。结果,也就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同时,扩大了个人的生活空间。进一步的推进在于,个人道德观的发展与个性自由的发展同步而行,使得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个体的生活于是不再消融于集体的海洋之中,这种集体的海洋不仅指古代部落群体内的融合,甚至也包含那种在小型希腊城邦里仍然显得十分紧密的团结。而且,尽管罗马法表面看来平淡无奇,却遽然含有一个意料之外的道德意义。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因为发明了私法,罗马人创造了人类个体,一个自由的、有内心生活的自我,一个有着无法缩减为其他任何人的绝对特别的命运的自我。罗马法因而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源流。(《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法]菲利普.尼摩著,阎雪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28)•C.基督宇宙,超越世俗:《圣经》在中断了古代异教伦理学的冷静的同时,也割裂了它与轮回的循环时间的联系。它开启了一个时代,即使不是准确意义上的线性时间,至少是伸向前方的可以并且应该会带来新生事物的时间,一种开始于创世、朝着一个“时间的终结”方向流逝的时间,这个“时间的终结”如同《启示录》所说的,在其中“各种事物【将会】重新诞生”。(《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法]菲利普.尼摩著,阎雪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43)•当然,作为一种宗教,时间性也许只是象征性的。此外,还有以广泛的爱心心情平静地关注这个世界的修养工夫,为人类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的道德主体的增强,对于人类苦难保有敏锐感觉和同情心的培养,以虔诚的教徒的心态和毅力,等待救世主的降临的希望。还有,以非暴力的形式,以渐进的秩序感和开放的心胸,希望通过渐变和改良来完成社会和人生的转变,从而达到终极关怀的体现和实现。凡此种种,就体现了基督教价值观对于社会改造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于人类道德本体的强化与提升。西方文明的两大运动••A.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巨大作用,在我看来,就是在貌似复古的古典主义的文化复兴的运动中,进一步巩固了自然主义、超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传统。在自然主义领域内,一方面,在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中,演化为民族国家的公民的道德和觉醒意识,另一方面,以牛顿经典物理学为代表,开拓出现代科学的发展途径。在人文主义领域内,继续沿着对人的本性包括情感与理性的探索,发展出达芬奇绘画中现代人的解剖比例原理与蒙田式的生活的节制态度。在超自然主义领内,在以哲学论证神学原理的基础上,将其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分化出来,进一步实现了对圣经的人文主义的深入解释。这三种传统,不仅三个方面有进一步的分化和结合,而且各自都有独立的发展和深化。这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传统的接续性。照此看来,文艺复兴一点也没有中断和反抗传统,而是接续了西方文化的血脉,开拓出新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使西方文化获得了一次新生。•B.启蒙运动: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也崇拜经典的古代。他们不再感到重新发现一个失去的大陆的兴奋。他们都受过古典的教育,因此他们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不以为奇,但是他们认同于基督教前的共和时代的罗马。在他们看来,西塞罗,由于他的Humanitas理想,是他们的英雄,正如当初是十五世纪弗罗伦萨人的英雄。又像人文主义者一样,他们对抽象哲学体系没有耐心,不仅攻击天主教经院哲学,而且也攻击笛卡尔的唯理论。他们在谈理性的时候,心中想的是对智力的批判性和破坏性的运用,而不是它的建立逻辑体系的能力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