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用詞(四)65字行走出入之適進退逾逸逼決治樹藝事畜保愛傷害比喻誠偽善淫凶疏戚饑孰滋烈贍共同殊異斤鈞鍾倍政教法術勢數朝野塗江關宮府衣冠屨商賈旅徒年歲188.【行】(一)名詞。道路。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詩經周(二)動詞。走路,走。跟“止”相對。論語述而:“三人~,必有我師焉。”引申為走了,不留在原來的地方了。論語微子:“使子路反見之,至則~矣。”又:“孔子~。”又為實際地做,實施,辦。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現代有雙音詞“實行”。(三)副詞。將,快。曹丕與吳質書:“別來~複四年。”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鄙夫~衰謝。”(鄙夫:自謙之詞。)(四)讀xìng,去聲。名詞。行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現。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莊子逍遙遊:“~比一鄉。”(五)讀háng,行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無所逃隱。”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兒女忽成~。”189.【走】(一)跑,逃跑。戰國策楚策一:“獸見之皆~。”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今成語有“~馬看花”。(二)讀zòu,去聲。奔向。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壙也。”(壙:原野。)今成語有“~投無路”(但不再讀去聲)。[辨]行,走。古代所謂“行”,現代叫“走”(比較“行路”:“走路”)。古代所謂“走”,現代叫“跑”(比較“走馬”:“跑馬”)。只有華南方言(如粵方言、客家方言等)還保存古義。190.【出】出,出去,出來。跟“入”相對。論語先進:“三子者~。”又特指“出門”。孟子梁惠王下:“魯平公將~。”離婁下:“其良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入”與“出”對舉時,在某些情況下,“入”表示國內或家內,“出”表示國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從“出去”的意義引申為“出妻”(休妻)。另引申為超出,超過。論語鄉黨:“祭肉不~三日。”又為支出。禮記王制:“量入以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凡民之食於上者,~其十一傭乎吏。”又為出現。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191.【入】(一)進,進去,進來。孟子滕文公上:“三過其門而不~。”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入”不說“進”。“入”字與“出”字對舉,有時表示國內或家內。論語學而:“弟子~則孝,出則弟。”(二)納。戰國策秦策國:“~其社稷之臣於秦。”左傳宣公二年:“諫而不~。”192.【之】(一)動詞。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戰國策齊策四:“驅而~薛。”又趙策三:“齊閔王將~魯。”又楚策四:“莊辛去~趙。”注意:上古漢語有“去之”的說法,但“去”字只表示離開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莊辛去~趙,”是說莊辛離開了楚國而到趙國去。(二)指示代詞。此,這。詩經周南桃夭:“~子於歸。”莊子逍遙遊:“~二蟲又何知?”(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又指複數)。用作賓語。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又:“以羊易~。”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曰:思無邪。”(四)介詞。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193.【適】(一)動詞。到〔某地〕去。論語子路:“子~衛。”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莊子逍遙遊:“彼且奚~也?”(二)嫁。儀禮喪服子夏傳:“女子子~人者。”又喪服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歐陽修江鄰幾墓誌銘:“女三人,長~秘書丞錢袞,余尚幼。”(三)副詞。正巧,恰在這個時候。戰國策趙策三:“此時魯仲連~游趙。”(四)讀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傳文公十八年:“殺~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辨]之,如,適,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義上,“之”、“如”、“適”沒有什麼分別。“之齊”、“如齊”、“適齊”可以互換;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這三個詞的分別較大。這三個詞帶直接賓語,而“往”不帶直接賓語,上古不說“往齊”。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將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說“往焉”不說“往之”,就是因為“往”字不能帶直接賓語。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帶直接賓語,所以後面再加動詞“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別很大,因為它表示奔向(特別是奔向水火或兇險之境),而不是簡單的往。“赴”字在詞性上卻跟“之”“如”“適”相同,因為它能帶直接賓語。194.【進】(一)向前走,推進。跟“退”相對。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也。”左傳僖公四年:“師~,次於陘。”引申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孫醜上:“治亦~,亂亦~。”又為使到朝廷裡來,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國君~賢。”又為向在上者推薦。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少卿乃教以推賢~士。”(二)獻納。戰國策齊策一:“群臣~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身所奉飲而~食者以十數。”[辨]進,入。“進”與“入”在古代不是同義詞。“進”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現代漢語所謂“進去”、“進來”,古人只說“入”,不說“進”。例如“入門”,在古代不能說成“進門”。195.【退】(一)向後走,後退。跟“進”相對。易經乾卦:“知進而不知~。”引申為撤退。左傳僖公四年:“師~,次於召陵。”又指從朝廷、從父親、從老師處回來。詩經召南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於家。自公:自公門而出。)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論語季氏:“鯉~而學詩。”(鯉:孔鯉。孔子之子。)又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再引申為不在朝廷任職。孟子公孫醜上:“治則進,亂則~。”楚辭離騷:“~將複修吾初服。”范仲淹岳陽樓記:“是進亦憂,~亦憂。”(二)不與人競爭。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讓以明禮。”史記外戚世家:“由此為~讓君子。”引申為退縮。論語先進:“求也~,故進之。”196.【逾】越過。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我牆。”“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義。論語子張:“大德不~閑。”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尊,疏~戚。”注意:“逾”也可以寫作“逾”。197.【逸】(一)逃走。左傳桓公八年:“隨侯~。”揚雄解嘲:“往者周網解結,群鹿爭~。”引申為奔跑得很快。左傳成公二年:“馬~不能止。”引申為隱遁。論語微子:“~民伯夷、叔齊。”又堯曰:“舉~民。”又為散失,如說“~文”,“~周書”。在這個意義上又可寫作“軼”,如“~聞”,“~事”。也可作“佚”。又為超出常格,卓越(後起義)。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清新庾開府,俊~鮑參軍。”(二)放縱,安逸,安樂。孟子滕文公上:“~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戰國策楚策四:“專淫~侈靡,不顧國政。”這個意義也可寫作“佚”。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所自邪也。”198.【逼】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獸~人。”左傳僖公五年:“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乎?”注意:“逼”後代多寫作“逼”。199.【決】(一)打開缺口,導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諸東方則東流。”引申為洪水把堤岸衝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傷人必多。”(二)判定,決定。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楚辭卜居:“餘有所疑,願因先生~之。”200.【治】(一)舊讀平聲(chí)。治水,防禦它或疏導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為處理,進行某種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則~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又:“惡能~國家?”又:“門人~任將歸。”又梁惠王上:“奚暇~禮義哉?”莊子馬蹄:“伯樂善~馬,而陶匠善~埴木。”(陶:燒窯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黏土。)左傳成公三年:“二國~戎。”按:“治”字的引申義應用甚廣,凡加於名詞的前面,就表示對此事物進行應有的處理。(二)去聲。形容詞。治理好了的。特指國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亂”相對。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戰國策齊策:“齊國大~。”[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國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亂”可以說成“理亂”。但是在這個意義上,上古多說“治”,少說“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諱,於是常常把“治”說成“理”。如韓愈原毀:“其國家可幾而理歟!”送李願歸盤穀序:“理亂不知。”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這是讀唐人作品所應該注意的。201.【樹】(一)種植,栽種。動詞。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後稷教民稼穡,~藝五穀。”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與?抑亦盜蹠之所~與?”成語有“十年~木,百年~人”。(二)名詞。樹木。左傳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譽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之下。”按:舊時於動詞的“樹”讀上聲,名詞的“樹”讀去聲。今無別。[辨]樹,木。“樹”和“木”的顯著區別有兩點:(1)“樹”可以是動詞,“木”不可以用作動詞;(2)“木”可以當“木材”講,“樹”不可以當木材講。先秦的“樹”字,一般只用作動詞。木”,這是正確的解釋。“樹”作為動詞時,也不限於種木,還可以種草。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萱草),言樹之背(背:北堂)。”動詞“種”字,戰國時代才出現。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202.【藝】(蓺)(一)種植。詩經唐風鴇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五穀。”(二)才能,技能,本領。尚書金縢:“能多材多~。”203.【事】(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可得聞乎?”又公孫醜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隨著上下文的不同,而帶有比較特殊的意義,如指“軍事”、“戰事”、“急事”等。論語季氏:“季氏將有~於顓臾。”左傳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二)動詞。侍奉,指為君主或父母服務。左傳隱西元年:“欲與大叔,臣請~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對夫也稱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始妾~其父。”在國與國的關係上,也有所謂“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為能以大~小……惟智者為能以小~大。”(三)動詞。從事於。漢書張騫傳:“漢方欲~滅胡。”杜甫新婚別詩:“努力~戒行。”204.【畜】(一)讀xù。養。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無失其時。”又:“俯不足以~妻子。”(二)讀xù。積聚,儲藏。孟子離婁上:“苟為不~,終身不得。”荀子天論:“~積收藏於秋冬。”這個意義又寫作“蓄”。禮記王制:“無三年之蓄。”(三)讀chù。家養的禽獸。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205.【保】撫養。尚書康誥:“若~赤子。”引申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注意:這種“保”字還不是“保護”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為守住。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裡以待之。”206.【愛】(一)愛。左傳隱西元年:“~其母。”引申為憐惜。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頭髮的人。)(二)捨不得,不願意放棄,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費。”注意:上古“愛”字很多是當“捨不得”講的,不要誤會為“親愛”的“愛”。207.【傷】(一)受傷,特指戰鬥時遭受創傷。左傳成公二年:“郤克~於矢。”引申為損害。論語子張:“其何~於日月乎?”“何傷”二字獨用(後面加“乎”字),原意是“損害了什麼”,可以譯成現代漢語“有什麼關係?”論語先進:“何~乎?”“無傷”二字獨用(後面加“也”字)原意是“沒有損害什麼”,可以譯成現代漢語“沒有什麼關係”。(二)悲傷。詩經周南卷耳:“維以不永~。”208.【害】(一)損害,傷害。左傳僖公三十年:“君亦無所~。”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仁,有殺身以成仁。”引申為嫉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其能。”又為妨礙。孟子滕文公上:“~於耕。”(二)名詞。禍害,害處。跟“利”相對。左傳隱西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也。”又:“薑氏欲之,焉辟~?”世說新語雅量:“客問淮上利~。”(三)

1 / 1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