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下):我国对西方社科经典的翻译第一节清末民初对西方社科名著的翻译一、概述•清末民初时期:•指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需要翻译社科名著的背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落后,不仅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还因为社会观念的陈旧。•翻译重心向社科文献乃至社科经典的转移,在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倡导下蔚然成风。一、概述•熊月之对晚晴译者的分类:•中述人才:与传教士等西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主要翻译自然科学文献;•西译人才: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如袁德辉、严复、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主要从事社科经典翻译;•日译人才:从日文转译西学,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主要从事社科经典翻译。一、概述•翻译西方社科名著的代表译者:•严复:当时著述最精、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译者。•梁启超评价:“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严复)其首也”•胡适评价:“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梁启超:将西方先进社会思想引入中国,如自由、民权、进化、文明、科学等。•马君武:译介西方社科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以杨荫杭、章太炎为代表的优秀旅日翻译家也通过翻译日文译本对西方的社科思想给予译介。二、西方社科名著对中国的影响•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品:《天演论》•受此影响的人:•严复:号召国人团结互助,“与天争胜”,奋起抗争;•梁启超:“竞争者,文明之母也。”•陈独秀:“创造就是进化。”•鲁迅: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胡适:更名为胡适之,暗合“适者生存”这一理念。•蔡元培:“自此书出后,物竞、争存、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人人的口头禅。”二、西方社科名著对中国的影响•2、个人自由、民族独立•人物:近代西方哲学家培根、笛卡儿、霍布斯、康德,英国的边沁、穆勒、斯宾塞,法国的卢梭。•作品:严复的译著《群己权界论》、《法意》•受此影响的人:•严复:认为“自由不自由”是决定中西之间一切差别的根本标志。•梁启超:个人自由是国家自主的基础,国家自主能够确保个人自由得以实现,两者相互依存。二、西方社科名著对中国的影响•3、民主思想、平等意识•代表人物:卢梭、斯宾塞、孟德斯鸠•受此影响的人:•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1895年提出“三民”思想•梁启超:阐述了国权与民权的关系•马君武:推崇“主权在民”和自由平等思想•陈独秀:要拥护德先生;要拥护赛先生。三、结语•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当时的中国已经逐渐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苏醒,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其中也有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落后不仅仅是“器物”和“制度”,还包括了“文化”,而传播文化价值则有赖于翻译,“欲求知彼,首在译书”这一要义彰显无余。•在严复、梁启超和马君武这样一批有识之士的译介之下,西方先进的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入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一、概述•马克思主义著作定义•主要是指早期理论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期苏维埃共和国缔造者列宁、斯大林这四位代表人物的著述。•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99-1919):第一篇有关马克思主义译作的产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的诞生一、概述•影响深远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哲学的贫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概述•译作过程•1、1899年2月至5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124册上连载了一篇名为《大同学》的文章,是英国进化论者基德《社会进化》一书的前四章,该文由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文,这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译介的滥觞。•2、五四运动时期,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倡导下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新文化刊物开始摘登大量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陈望道、施存统、李达等人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在1920年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该书一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概述•3、第三个阶段是我国翻译马列著作的高潮期,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等主流出版机构对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马列译著翻译形成了体系。马祖毅将这一时期的特点归结为:•“一、从内容来看,中文译本,特别是三大全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的修订、扩充和再版,已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四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译著已基本形成了体系。•二、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系统介绍马列著作主要是通过苏联这一渠道。•三、有组织有计划地出版马列经典著作。•四、集体翻译定稿。”一、概述•意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思考。其中辩证法思想唯物史观以及阶级斗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辩证法思想引导人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中国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论”,唯物史观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成为了毛泽东“实践论”、邓小平思想中“实事求是”精神的源泉,而其中所包含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则激发了人们的斗争意识。二、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中国的影响•1、唯物史观•作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其中蕴藏着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受此影响的人:•李大钊:1919年5月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他的《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其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进一步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二、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中国的影响•2、辩证法思想•由恩格斯提炼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作品:《反杜林论》《哲学的困苦》《自然辩证法》《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受此影响的人:•鲁迅:摆脱了尼采思想的束缚,成为了辩证法唯物论者。•毛泽东:他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则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三、结语•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译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译介经历了一个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具规模、到建国后蓬勃发展、最终形成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毫无疑问起到了最为直接、最为积极的作用。第三节新中国初期对俄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翻译一、概述•新中国初期:•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7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前南斯拉夫•译介重心:•苏联文学一、概述•苏联代表作家,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三个方面:•高尔基(译介最多):《高尔基选集》(14卷)•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选集》(5卷)•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留科夫:《海鸥》•科斯莫捷米扬斯卡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概述•俄罗斯代表作家,给中国人带来了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普希金《普希金文集》•果戈里《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屠格涅夫《罗亭》《父与子》•契科夫《万尼亚舅舅》《契科夫小说选》一、概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作家,激起了刚刚建立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更为强烈的民族独立和自由意识:•哈谢克《好兵帅克》•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斐多菲《勇敢的约翰》•显克维支《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密茨凯维支《密茨凯维支诗选》二、结语•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契合和政治阵营上的归属,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产生了空前密切的文学交流,不论是从译作数量还是从影响上看,都绝无仅有。•俄苏文学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甚至已经波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有学者将这样一种影响归结为ー种“情结”,也不无道理。•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不仅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同时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第四节新时期对现代西方各种思潮流派著作的翻译一、概述•1、影响中国的思潮•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意志主义,代表人物:•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这个人》一、概述•2、总体特点•1)非理性主义的色彩浓厚,在中国表现为人本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意识;•2)着眼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剖析,在中国转化为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异化”的批判;•3)着重全球问题,预测人类未来。二、结语•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尤其是以萨特、弗洛伊德和尼采为代表的几股思潮,之所以能够对中国读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松绑后,人们也期待着在思想领域有所开拓。•西方现代社会思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译介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输人了新的价值观念。•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人本主义精神、个性解放意识和对于“异化”的批判。•这些社会思潮虽有其消极方面,但还是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视角,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思考题•1、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晴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标志分别是什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3、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的契机下传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是指那几国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4、新时期中国掀起的“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和“尼采热”分别对应的是哪些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核心观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