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感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对抗(免疫学)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传统的免疫概念:第十章传染与免疫在实验室类别功能正常功能异常免疫防御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传染免疫)变态反应、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综合症免疫稳定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免疫监视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癌细胞)功能失调时,导致癌变或持续感染的发生免疫功能的分类:本章主要内容: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1、感染的途径;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1、细菌的致病性:1)侵袭力;2)毒素(toxin)2、病毒的致病性;3.真菌的致病性:三、传染的类型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及其致病能力第一节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侵袭力毒素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一、细菌的致病性1)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细胞死亡,造成溃疡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ddysenteriae)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haemolyticus)2)抗吞噬作用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E.coliK抗原等)3)繁殖与扩散能力a、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水解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透性增加,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链球、葡球等)b、胶原酶血浆纤维蛋白c、血浆凝固酶d、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e、卵磷脂酶(毒素)水解胶原蛋白,利于扩散(产气荚膜梭菌)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保护其免受宿主吞噬(金葡菌)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水解、利于扩散2、毒素(toxin)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外毒素内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1)外毒素(exotoxin):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外毒素0.3~0.4%甲醛类毒素脱毒免疫动物抗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2)内毒素(endotoxin)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鲎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酶内毒素、Ca2+方法:试管法、微量载片法、产色底物法优点:快速、简便(家兔试验2~3天1hr即可)原理测定方法——鲎试剂法(马蹄蟹)—节肢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无脊椎活化的B因子LAL中的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原(可凝性蛋白)凝固蛋白(凝固素)凝胶项目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LPS)释放时间一般随时分泌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致病特异性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毒性强*弱抗原性完全抗原,抗原性强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制成类毒素能不能热稳定性差耐热性强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二、宿主的免疫力经典: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目前:机体识别具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正常:对机体有利;异常:损害机体)三、环境因素四、传染后的表症病原体不同的个体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的结果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隐性传染带菌状态显性传染“伤寒玛丽”(MaryMallon):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免疫一、生理屏障1、皮肤与粘膜: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二、细胞因素1、吞噬细胞(phagocytes):2、自然杀伤细胞三、体液因素1、补体系统;2、干扰素;3、溶菌酶四、炎症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各部分的基本功能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和粘膜——阻挡微生物进入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盘屏障——母体内的病原物和有害产物不能进入胎儿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能力一、非特免疫器官1、屏障作用(结构)2、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3、体液因素补体系统、乙型溶素、溶菌酶、干扰素等。二、补体存在于人或动物的正常血液中,由多种组分构成的类似酶原的物质(C1、C2、C3、C9、B因子、P因子、CR等)1、特性1)只与Ag—Ab结合2)无特异性3)不稳定,对热敏感(56C30’;61C2’)4)理化因素(UV、酸、碱等均可破坏)2、补体激活途径1)经典激活途径2)旁路激活途径3)凝集素途径3、补体激活过程分激活和效应两阶段1)经典途径识别阶段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发生构型改变,使Fc区域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补体C1与之结合并被激活活化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3convertase),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激活阶段效应阶段补体激活发生在脂质双层上,则可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ound,MAC);若补体激活发生在没有靶细胞的血清中,则有关的补体成分可同S蛋白形成亲水的、无溶细胞活性的SC5b~7、SC5b~8及SC5b~9。1)溶菌和杀伤细胞:溶解细胞(C5~C9)(红细胞、血小板、细菌等)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2)中和病毒作用——阻断病毒对靶细胞的粘附和穿透3)趋化作用——C3a、C5a、C5具有趋化作用,能促使吞噬细胞向病原微生物移动和集中4)免疫黏附作用5)过敏毒素作用——C3a、C5a:碱性粒细胞or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增加血管通透性三、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诱变剂作用下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免疫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1957Issacs和Lindenmann发现并命名1、干扰素特点1)无特异性I型(α—IFNβ—IFN)——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糖蛋白II型(免疫干扰素,γ—IFN)——T细胞产生单体糖蛋白2)理化性质较稳定60ºC1h不被破坏pH2~11内不变性人干扰素的主要特性I型II型III型类型123糖基化有有有一无无酸稳定性抗抗敏感pH2稳定稳定不稳定aa组成166~172166143178174174Mw(kD)19234020~332222分子内二硫键21无2332、干扰素生物学作用1)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NK细胞杀伤能力2)抑制癌细胞分裂,增强机体抗肿瘤3)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3、作用机制第三节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2、免疫系统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1、抗原(Antigen,Ag);2、抗体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一)特异性免疫类型1、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抗体参与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存在于血清中得名主要作用:对抗细胞外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毒素2、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T细胞受到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一、特异性免疫——个体在与Ag物质接触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免疫力1、免疫器官(二)免疫系统1)中枢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1)骨髓(bonemarrow)——T、B细胞的发源地,B细胞成熟场所(2)胸腺(thymus)内:髓质(上皮网状细胞构成);外:皮质(淋巴细胞构成)(3)法氏囊或类囊器官(bursaofFabricins)——鸟类特有,B细胞成熟作用机制:1)直接杀伤作用2)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作用:抵抗细胞内细菌和病毒感染2)周围免疫器官(二级淋巴器官)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B细胞——浆细胞——体液免疫T细胞———致敏T细胞——细胞免疫(1)脾(spleen)体内最大淋巴器官,产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的重要部位(2)淋巴结T细胞约占75%,B细胞约占25%表面受体:绵羊红细胞、有丝分裂原受体、表面抗原受体等二、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造血、淋巴、单核、粒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随之分化增殖和产生Ab或淋巴因子的一类细胞群1、T细胞起源——骨髓多能干细胞。定居:淋巴结的副皮质区或脾脏的白髓表面标志按功能分亚群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毒T细胞(TC)(杀伤性T细胞)杀伤带抗原的靶细胞迟发型致敏T细胞(TDTH)(迟发型T细胞)遇抗原后可释放50种以上的淋巴因子2、B细胞B细胞——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功能的一种免疫活性细胞3、其他免疫细胞或缺少T、B细胞的表面标志,或同时兼具2种表面标志。1)K细胞(杀伤细胞)专一性杀死被IgG抗体所覆盖的靶细胞。2)NK细胞可在无抗原或抗体下,杀伤肿瘤或皮病毒感染细胞。主发挥抗肿瘤免疫。3)N细胞4)D细胞三、免疫分子(一)抗原(antigen)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之(应答产物)发生反应的一类物质。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与抗体或致敏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完全抗原、半抗原1、抗原的化学性质(免疫原性形成条件)1)外源性(foreignness):“识别自己,排斥异己”2)分子大小(molecularweight):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低于5000~10000物质无免疫原性;10000良好多糖抗原:60万以上3)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芳香族氨基酸的存在可提高免疫原性含侧链免疫原性类似而无侧链光学构型:D-型氨基酸聚合体L-型异构体抗原上含有与抗体分子相结合的表位总数。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2、抗原决定簇(determinant;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结合价(antigenticvalence)3、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抗原a、菌体抗原(somaticantigen)包括壁、膜和质中的抗原特异性抗原:某个细菌所特有共同抗原:几种细菌所共有b、鞭毛抗原(H-AgHauch)和菌毛抗原c、表面抗原(surfaceantigen)沙氏:Vi抗原—糖脂;肺炎链球菌:荚膜抗原—多糖E.coli:K抗原d、外毒素和类毒素——蛋白质(二)抗体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