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简介:1,第一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2,第二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1.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3.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4.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与此同时,作为全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成熟的的科学体系。5.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现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8.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9.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一.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基本遵循、是理论准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点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2.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二.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3)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4)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6)1992年,十四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7)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8)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9)2012年,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10)2007年,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当、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其内容主要包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10)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简化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全面深化改革4.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和全面依法治国7.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8.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9.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0.建立型新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11.全面从严治党12.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四.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据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四.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原则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革命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段可靠同盟者)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和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二.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一、新民族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A.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b.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B.走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政权:a.b.c.d.e.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出来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3.党的建设——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者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1)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2)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其中:“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