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第四章_注重道德传承_加强道德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课程导入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到实际阐述我们应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思考:道德是什么?课程导入——道德是什么?•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作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内容。•“道”从“首”从“行”表示四通八达的道路,引申意:人们行事时应遵循的规范准则关于道德•“徳”------“得”对行为规范准则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某些行为规范准则的认识和把握,并以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心理行为活动过程就是“德”。关于道德•“道德”两字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修养完全合乎“礼”的规范要求就真正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荀子《劝学》关于道德•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中国人的“礼”: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冠礼笄礼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关于道德•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和法律同为社会规范,二者有什么区别?道德与法律法律道德从产生时间看后先从构成要素看权利、义务善、恶从调整范围看小大从实施保证看他律自律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道德的起源的“另类”解释[趣谈]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房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它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据说,这就是道德的起源。•这个传说简要说明了:在这群猴子中,作为一种行为禁忌的“道德”是如何从本能中被构建出来,对欲望的放纵如何通过理性的选择变成了对欲望的制约,排斥性的动机如何导致共同的行动守则,以及这种制约又是如何制度化,习俗化,神圣化的。这对于我们讨论人类社会道德的起源有一些启发。(一)道德的起源神启论天赋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神启论•道德是上帝(或佛祖、真主)或具有神秘性的“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这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西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中世纪基督教认为,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上帝不仅能鼓舞人行善,而且能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使人得到真理和美德。《旧约》中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和戒律。基督教:摩西十诫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天”指与生俱来、生而固有、不待人为的某种渊源。•孟子说: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道德出于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吾心之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的人伦纲常之根,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情感或欲望。•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感觉欲望是道德的基础和来源。•费尔巴哈:“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严复:“乐者为善,苦者为恶。”动物本能论•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这是达尔文主义所持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根本错误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认为,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这一观点的根本错误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把道德看成是神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神启论)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天赋论)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情感欲望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主观条件——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现实条件——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一只熊守着一块“风水宝地”,鱼儿一条接一条地上钩,另一只熊看到了,不禁眼红,慢慢地靠近,试图能在宝地分一杯羹,但过不了多久,两只熊便为了最佳钓鱼地点而激烈地打了起来,战斗结束后,败者灰溜溜地离开了,胜者继续享用源源不断而来的猎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由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并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开始表现为各种风俗、禁忌、习惯,到后来逐渐获得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并获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这类规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张岱年(二)道德的本质◆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事例之一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事例之二问题:•(1)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当时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2)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上述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根本原因是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课堂讨论•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的生活?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情况下能获得幸福生活??问题:人为什么需要—【案例】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近百家媒体的关注,甚至于有人将途径现场的18个路人一一人肉搜索出来,据说有些路人因此被解雇了,有些路人在邻居、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有些路人则愧疚不安,这种社会舆论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案例】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点评】人类的爱心与责任心,首先表现在热爱生命,尊敬生命,关怀生命。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也首先要以生命为本。当一个人面临死亡,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倘若对此无动于衷,见死不救,那就谈不上有什么爱心与友善。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1 / 1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