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生理学第1234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秋生理学第一批1.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答: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组成了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和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1)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布密集,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锥细胞愈稀少;视锥系统细胞间特别是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单线联系”,甚至还可能存在辐散式的联系,无视杆细胞的会聚现象;同时,视锥细胞还有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因此视锥系统特别是中央凹处对光的分辨能力强,主司昼光觉和色觉,但对光的敏感度较差,中央凹在亮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2)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杆细胞愈密集;视杆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联络方式中普遍存在会聚现象;而且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所以视杆系统有总和刺激的结构基础(会聚联系),因此对暗光敏感,但分辨能力差,在弱光下只能看到物体的粗略的轮廓、视物无色觉。在暗光下视物主要靠视杆系统。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答:(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3.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首先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及研磨食物的地方,进入小肠后,多种外分泌消化腺,如胰液中各类胰酶,胆汁,小肠液将三大营养物——糖,脂肪,蛋白质,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分解为各类可吸收最小物质。3.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答:小肠为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因为:1、吸收面积大.(微绒毛结构使小肠粘膜总面积增加600倍).2、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利于吸收.3、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的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h..4.有哪些因素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答: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①气体的分压差:分压差大,扩散速率越大;反之,相反。②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与其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与溶解度成反比。③扩散面积和距离: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④温度: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在人体,体温相等恒定,正常生理情况下温度因素可忽略不计。⑤通气?血流比值:当比值为0.84时,气体交换速率最高。5.简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特点与生理学意义:答:1.简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特点与生理学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当血压在60~180mmHg(8.0~24.0kPa)范围内波动时,如高于正常范围,存在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动脉壁的被动扩张、牵拉,通过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神经→舌咽神经→延髓孤束核;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延髓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最终使心迷走紧张增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结果使心脏的活动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回降;反之,当血压降低时可使血压回升。因此该反射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为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特点:①是一种典型的期中即起作用;③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因此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缓冲神经。④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约100mmHg)时,反射最敏感,纠偏能力最强。意义:①通过快速调节,经常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②维持脑、心正常血流量。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②动脉压力感受器对波动的血压变化敏感,而且在正常心动周。6.试述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答:自动控制原理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其中由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运动的信号,而由受控部分则发出反馈信号返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是一个闭合回路,即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人体各种机能条件系统中的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部分(如发射中枢.内分泌腺等),可以看作是控制部分;而各种效应器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则是受控部分,其所产生的效应可称为输出变量。来自于受控部分的放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信息,称反馈信息,它在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信息。2015秋生理学第二批1.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相互之间关系怎样?答: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一般特性:(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2.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答: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的压力始终低于大气压,如按一般习惯将大气压定为零,则胸内压即为负压,称为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压的形成是由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肺内压和肺回缩压)的代数和,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故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若以大气压为0,这时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可见胸膜腔内压是由肺的回缩造成的。胸膜腔负压的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和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负压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扩张)。3.简述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答:中耳是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及咽鼓管等结构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尤为重要。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空气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4.叙述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答:叙述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质投射特征的不同,可将感觉投射系统分为两类,即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第二类细胞群在结构上大部分也与大脑皮质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可归入特异投射系统。一般认为,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所以,一般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是:感觉由第一级神经元传入中枢后换元,再由第二级神经元传至丘脑,通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换元后,再由第三级神经元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感觉。这一感觉的传导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2)、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上述经典感觉传导通路中,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后上行,抵达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然后进一步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质后分布在各层内,以自由末端的方式与皮质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改变其兴奋状态。5.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答: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有:(1)信使作用:激素能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但激素既不能添加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只能影响体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仅起“信使”的作用。(2)特异作用: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它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的接触,但只选择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称之为激素的特异作用。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3)高效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允许作用。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2015秋生理学第三批1.什么是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电化学驱动力: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钠离子的大量内流所致。(2)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1)锋电位的上升支: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3)后电位: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6.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答: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进食将刺激胃液的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三个时相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互相重叠。①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机制:食物直接和间接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特点:分泌的量较大,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含量丰富。分泌量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头期刺激停止后,分泌仍能持续一段时间。②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方面,食物的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另外,食物的刺激经多种途径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胃液分泌。特点:分泌量大,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些。③肠期胃液分泌:食物的扩张和化学刺激直接作用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也可引起胃液的分泌。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5.说明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4.简述小脑的功能答;包括:(1)前庭小脑指绒球小结叶,功能: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2).脊髓小脑由蚓部和半球中间部组成。功能:①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②调节肌紧张。(3)皮层小脑指半球外侧部。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4.简述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答:血浆渗透压由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主要功能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80%来自Na+和Cl–。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