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psychiatry)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研究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程转归、诊断治疗以及防治的临床医学科学。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因素)影响下所导致的精神活动的失调或异常情况的总称。精神病(psychosis)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者,临床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这类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精神疾病: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精神、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病学临床工作中,判断正常与否的标准有三个方面,即统计学标准、社会标准和个人标准。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前5位的疾病为:下呼吸道感染、围生期疾病、腹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和抑郁障碍,提示精神疾病中的抑郁障碍已经排位到第5位。15~44岁年龄组前10位的疾病负担排序,有5种疾病为精神疾病:抑郁障碍、自杀和自伤、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和药物依赖。中国精神疾病负担以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为单位排序:抑郁障碍(单相)、自杀和自伤、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阿尔茨海默病和酒精中毒等。①1948年WHO在巴黎举行第六届国际疾病和死亡原因分类会议,将其更名为《国际疾病分类(ICD)》;每10年被修订一次,ICD-10。②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2013年颁布DSM-V。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001年出版CCMD-3。精神症(neurosis)又称神精官能症,是一组以恐惧、焦虑、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轻度精神障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精神障碍分类:①症状评价:性质:心理学标准、社会学标准。②症状的严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人计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遵守社会规则能力等。③诊断量表。常见的精神障碍综合征:1.心境障碍综合征:抑郁综合征、躁狂综合征2.精神病性综合征:精神分裂综合征、妄想综合征3.物质依赖综合征4.急性脑病综合征5.慢性脑病综合征6.应激反应综合征7.神经症性综合征:焦虑、惊恐、强迫、恐怖、疑病、癔症、衰弱等综合征8.心理生理综合征:厌食、贪食、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综合征9.性心理综合征:各种性心理变态10.人格综合征:原发人格障碍和继发人格改变。11.特殊:紧张综合征、科萨科夫综合征等。抗抑郁药: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不可逆性MAOI,副作用大,禁忌多,临床以基本不用。可逆性MAOI,以吗氯贝胺为代表,通过可逆性并选择性地抑制单胺氧化酶A,使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降解减少,突出间隙内NE、5-HT浓度增加。2.混合的再摄取抑制剂:主要为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包括内米嗪、阿米替林和多塞平等,对NE、5-TH以及DA的再摄取相对缺乏特异性,但以前两者为主。3.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以马普替林、瑞波西汀为代表,选择性抑制NE的再摄取而对5-HT和DA的再摄取抑制作用弱,疗效肯定,作用谱广,适用于各种抑制障碍、强迫症、多动症、遗尿症和慢性疼痛等,尽管其对胆碱能受体的阻断作用较三环类抗抑郁剂轻,但由于其对H1受体的拮抗作用强抗胆碱能副作用以及心脏毒性仍是其最常见的副作用,且易诱发癫痫和血压升高。临床上常用心境稳定剂,安作用机制分为三大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锂盐和抗惊厥药。抗焦虑药:一类主要用于减轻焦虑、紧张、恐惧及稳定情绪的药物。1.苯二氮卓类:作用于GABA受体,促进氯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引起神经细胞超极化;直接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促进抑制性GABA神经传导作用。除了抗焦虑作用以外,苯二氮胙类还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肌肉松弛的作用,故可以用来治疗失眠、癫痫以及作为麻醉前的诱导剂。其与酒精有交叉耐受性,故还可以作为解酒的代替治疗。2.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3.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镇静催眠药:1.巴比妥类2.苯二氮胙类3.非苯二氮胙类精神兴奋药:1.苯丙胺2.哌甲酯3.托莫西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一组由脑变性、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癫痫等因素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精神障碍的总称。该组精神障碍均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或(和)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意识:大脑觉醒程度,即意识的清晰度。在临床精神病学中,把意识理解为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周围环境意识),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意识障碍分类:(1)急性意识障碍:1.指意识障碍的发生较急2.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一般包括①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意识障碍:有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丘脑弥散射系统等结构受到损害所致。具体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②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的障碍相当于视野的缩小。使得心理活动仅能在很局限的范围内进行,具体表现为患者在莒县范围内的心理活动保持相对正常,而在此之外的感知、思维、记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均受影响。③以意识内容障碍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混浊、谵妄状态。(2)慢性意识障碍:指发生较为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征2)无动性缄默征3)闭锁综合征嗜睡(drowsiness)一种意识清晰度轻度下降的表现,患者可表现为睡眠增多,唤醒阈值增高,在没有外界较为清晰刺激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天的多数时间或基本上全部的时间中处于睡眠状态,但患者能够对外界刺激保持基本的警觉性并保持对言语和非言语刺激正常应答反应。(反射全部存在)昏睡(stupor)在意识的清晰度进一步降低时,患者所出现对言语刺激的应答反应消失而仅仅存在对非言语刺激,特别是对强烈的非言语刺激部分反应的情况。(吞咽、角膜反射下降)昏迷(coma)意识清晰度再进一步下降的表现,评定是否进入深昏迷的基本条件是患者对各种刺激无反应,机体一切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意识混浊(confusion):意识清晰度明显下降,患者对外界刺激的警觉性也明显下降,对非言语刺激特别是较为强烈的刺激保持应答反应,而对于言语的刺激仅能保持部分反映或不准确的反应。谵妄状态(delirium):意识混浊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在意识清晰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出现幻觉或错觉,以及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在谵妄状态时所出现的幻觉和错觉一般以视觉的幻觉和错觉多见,内容多带有恐怖色彩。意识障碍的识别:无论在判断何种意识障碍方面都应该注意问题:(1)是否存在注意障碍,特别是主动注意障碍被视为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的最敏感的的标志。(2)是否存在瞬间记忆障碍(3)言语应答反应是否正常(4)非言语应答反应是否正常(5)在没有记忆障碍的情况下,定向力是否完整是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6)与外界的情感交流是否存在或正常(7)患者时候能完成平时能顺利完成的某些特殊活动。定向力orientation(定向能力):指个体对时间、空间、周围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注意(attention)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选择性地指向某一事物的过程称为注意。主意的基本特征:(1)广度(2)稳定性(3)紧张性(4)分配与转移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病理性的,主要涉及注意的稳定性和紧张性。表现为患者持续、稳定地将心理活动锁定在某个目标或某一类对象的异常现象。2.注意减弱(hypoprosexia):分为主动注意减弱和被动注意减弱,涉及主义的稳定性、紧张性、分配和转移等多方面障碍。主动注意减弱具体表现为对外界的言语或非言语刺激反应减慢,不能做出正确的反映或没有反应;被动注意减弱表现在警惕性的下降。3.注意转移(transferenceofattention)主要涉及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转移。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不能够稳定在某一对象,注意的转移频繁发生,因而对个体的正常心理功能构成影响。常见于躁狂症患者。4.注意缓慢(bluntingofattention):主要指主义的兴奋过程缓慢,具体体现在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时间延长。常见于抑郁障碍患者。5.注意狭窄(narrowingofattention)主要涉及注意的分配与注意转移的障碍。具体表现患者的注意范围缩小,只能固定在某个范围内,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分配和转移。多见于朦胧状态和痴呆患者。记忆:是人脑对个体在过去所经历事物的反映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回忆和再认。识记:为了在记忆中保存所获得的印象而进行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识记是保存信息的前提。保存:对识记的材料进行加工、系统化、概括并掌握的过程。回忆和再认:指将保存的记忆信息重新呈现出来,称为回忆。当以前感知过的事物或场景重新呈现时能够确定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或场景,称为再认。(回忆和再认是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记忆的分类: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分:①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在数秒钟内的记忆,有时也称为感觉记忆;②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再数秒钟至1min的记忆;③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为数分钟、数小时、数年以至于终身的记忆。记忆障碍:可发生在识记、保存、回忆、再认这是个基本过程的不同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遗忘和记忆错误。(1)记忆减退(hypomnesia):对既往经验或重大事件难以回忆或新印象转瞬即逝,识记、保存、回忆与再认普遍受损。远、近事记忆均减退,尤以近事记忆减退较多见。是一个过度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步出现遗忘症状。(2)遗忘(amnesia)对识记过的事物或场景不能回忆称为遗忘,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成为完全遗忘。(病理性的主要指患者对以往某一段时间的或全部的经验或重大事件的记忆完全缺失,从而出现再认与回忆的“空白”。遗忘是记忆功能严重受损的体现,以往的核心症状是情景记忆的严重损害。)遗忘的类型:1)顺行性遗忘:对疾病发生后,特别是出现意识障碍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的遗忘2)逆行性遗忘:对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经历的遗忘。一般多见于头部外伤后。3)进行性遗忘:以往的发展呈进展性,由轻到重构成一个连续的病程。特点是回忆和再认的功能明显受损,而较少波及识记或保存的过程。一般近事记忆首先受损,此后逐步波及远事记忆。多见于脑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4)阶段性遗忘:又称心因性遗忘,表现为对过去生活中的某一经历或事件的回忆障碍。(3)记忆错误(paramnesia):患者由于再认歪曲而引起的记忆障碍,常见于器质性脑部疾病,主要有错构、虚构。错构(paramnesia):表现为歪曲的回忆,如内容方面加以歪曲或张冠李戴。虚构(confabulation):指虚幻的回忆,具体表现为患者无意识地、虚幻地构想出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经历或事件,并将其作为确实发生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内容来进行回忆。(病理心理学看,错构和虚构是患者填补记忆空白的方式,错构和虚构可见于头部外伤、中毒、精神活性物质的应用(酒精)、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麻痹性痴呆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遗忘综合征(amnesticsyndrome):在进行性遗忘的基础上出现错构和虚构,同时伴随出现人格、情感和行为异常就构成了遗忘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智能(intelligence)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能障碍(disordersofintelligence):智能障碍表现为常识、理解、判断、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全面减退。根据IQ值,临床上将智能障碍作了如下划分:IQ大于85为正常智能,70~85为边缘智能,50~69为轻度智能障碍,35~49为中度智能障碍,20~34为重度智能障碍,IQ小于20为鸡总度智能障碍。①如果智能障碍发生与发育成熟以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成熟以前(一般小于18岁),由于先天因素或疾病因素(遗传、代谢异常、感染、中毒、头颅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