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研究性学习报告试析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关系2015年6月26日组长:姓名:马琮鉴班级:临药1班,学号:1312950124成员:姓名:陈宇博班级:临药1班,学号:13129501141试析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关系[摘要]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历史上,众多学者认为,理性与信仰是对立的,也是和谐的。但是,理性与信仰的争端无处不在,神学与科学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等等。我们认识信仰认识理性,我们了解缺点认识优点。[关键词]信仰;理性;神学与科学;社会道德(一)什么是信仰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但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由此可以得出,信仰是一种人们对宇宙对人生对万物的感性触碰,人们对无限的不可知而衍生了一种感悟而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二)什么是理性2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古希腊柏拉图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志、理性、激情,可算作是理性一词最早的使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主动理性和被动理性的区别,前者是推理的纯粹形式,后者是与感觉相联系的推理形式。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黑格尔指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也是思维和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的基础是逻辑与思考,是对数据的谨慎思考。这是对自我情感的一种压制,不用感性思维来来影响对事物的分析,唯有证据与逻辑才能证明事物的属性。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三)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信仰是一种对无限囊括的人生观,犹如中国人对世界起源的朴素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因此,在信仰的体系下,复杂的无限的总是能归于有限,甚至是“一”,因此,基督诞生了上帝,儒学诞生了“理”,道教诞生了“一”。那么,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一”的存在时没有证据来支撑的,关于“神”是否存在,科学家们作出大量的假设,比如“无所不知的拉普拉斯妖”。“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1](P1)但是,这条假设被现代量子学否定了。于是,在理性思维中,“神”这种全知全能的存在是否定的,而信仰则必须有其概括性,这是对信仰所提出的生活哲学观的统一。而在人类的哲学发展中,神学和科学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死亡,人类起源,世界起源等问题上,神学信仰和科学理性均作出大量假设。但是,神学的假设是倾向于浪漫和对道德人生的批判的,带有非常强的主观个人色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除了在意识理论人格理论梦的理论上有大量论述,他从精神的角度对宗教也有大量论述,这是以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聚焦弗洛伊德有关论著,可以窥见他的观点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对宗教持消极的评价本书有一个副标题,为:野蛮民族与精神病人在心理生活上的相同点他考察了澳洲原住民的图腾崇拜与禁忌,从这个标题可见弗洛伊德将宗教视为病态的立场和倾向,这样的研究也影响了后来的一批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时,将宗教领袖信徒视为病态的判断弗洛伊德将图腾崇拜的起源还原成父子这对关系我们可以联想到弗洛伊德著名的情结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父子关系中的纽带,子对父潜藏了一种杀害取代的本能人们一方面崇拜图腾神祇或其它神物,趋利避害地为此设置了种种禁忌,另一方面又憎恶他们,欲消灭他们。”[2]弗洛伊德对诸神的功能也做出3过解释,他在一个幻觉的未来指出:诸神身兼三任:它们必须驱除自然的恐惧;必须使人和自然协调一致,特别是像死亡中所表明的那样;它们必须补偿文明的生活所强加于它们的痛苦和贫困。他更进一步指出:宗教观念和文明社会的其他成就一样,都是从同一种需要产生的,即从保护自己免遭具有绝对优势的自然力量之害的必要性产生的弗洛伊德更质疑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宗教教诲,在他看来,这些宗教教义都是幻觉,都是无法证明的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选取较为原始的信仰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此得出结论认为其具有精神疾病性非理性。(四)理性的社会危机然而,俗语有讲“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都是一个道理,理性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危机到了社会信仰的存在性。理性思维的过度带来的极端唯我主义的流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经济理性主义下的社会环境,几乎每个人都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唯利是图。有那么一些人,追求金钱而不折手段,但是这些人往往成为了人们的偶像。社会逐渐变为了冰冷机器,理性压制了感性,毁灭了情感。人们理性的认为情感的关系不如利益的联合可靠,信用和善良不值一提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而在思维理性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对某些优良的传统道德情感不再崇敬,反而渐渐淡化了很多情感因素,甚至走向反面。当理性占据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后,人们失去对未知的敬畏,这是唯科学主义的形成因素之一,但是,信仰的诞生就是因为无限的知识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全知全能。缺乏敬畏导致自我膨胀,亦导致自我毁灭。(五)小结理性带来思考,信仰自我约束。我认为,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于认知的视角问题。理性促使人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信仰约束人们不要自我毁灭,亦学会敬畏大自然的伟力。但是,过度的理性会导致自我道德迷失,失去存在的意义;过度的信仰导致狂热,丧失理智。理性和信仰是一个心灵天平,衡量着人们内心的思维倾向。。[参考文献][1]拉普拉斯,《概率分析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00.[2]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