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导论:美的规定1美学:关于美的科学2美学史:哲学形态的审美思想史逻辑与历史的一致3美的不同层面:美美感艺术4美学修养:历史感真切感第二讲古希腊客观美学的创立1文化土壤:科学精神、个体意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美的宗教2美在和谐:泰勒斯:选择唯一美好的东西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几何;音乐;宇宙;美感-和谐共鸣赫拉克利特:对立的和谐美的相对性;艺术的张力;艺术模仿自然德谟克利特:身-心和谐3美在效用(苏格拉底)4美是理念(柏拉图)2第三讲古希腊客观美学的发展1亚里士多德哲学四因说;形而上学;哲学主题2艺术本体论有机的整体;内在合目的;模仿论的改进3艺术的功能认识;净化4艺术家模仿别人或神的情感,不表达自己的情感排斥艺术的自我表现、天才、灵感;导向形式主义美学,公式化,概念化。美的本质艺术本性第四讲近代人本美学的拓荒1文化土壤文艺复兴:人的发现;自然的发现宗教改革:平等;宽容启蒙运动:理性的觉醒2康德:哲学人类学美学2.1批判哲学的建筑术人类心灵的能力规定的、反思的、目的论的判断力32.2鉴赏的四个契机无利害的自由愉悦;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共通感2.3美与崇高2.4艺术论艺术的先验基础:鉴赏力艺术的经验条件:天才自然美与艺术美2.5审美标准的二律背反个人情感与社会普遍传达形式与情感古典与浪漫3黑格尔:理性主义的艺术哲学3.1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自身3.2美学架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使命是表现美。艺术显现时代精神43.3美的理想艺术中理念表现为理想,理想表现为动作,动作分三层次:一般世界状况;冲突;人物性格(情致)最美的也最具性格3.4感性显现人性化的自然使理想得到规定艺术的真实性是情感的真实3.5艺术史、艺术分类逻辑展开为历史,动力是形式-内容、理念-感性的矛盾象征--古典--浪漫4席勒:艺术社会学美是活的形象,艺术起源于游戏美的王国通过自由给予自由美的教养-人性的完满实现5谢林:神秘主义的艺术哲学绝对同一、理智直观、艺术直观美:“以有限形式表现出的无限”艺术、哲学、客观性第五讲以“存在”为主题的现代美学1文化土壤5人的发现—人的分裂科学-理性-形式-取消美学人文-非理性-表现-诗化哲学多元对立艺术家转向原始、童稚、梦幻、潜意识、东方情调。2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是西方哲学的憧憬意向性:凡意识都指向对象;意向性高度差异化;意向对象是一切可想象的存在;可能世界的存在。部分与整体;多样性与统一性;在场与缺席显现的真理;证明的真理先验自我;经验自我3尼采:美是生命的丰盈存在:生命冲动,创造力意志美的生命植根于酒神精神,体现为壮美。艺术是创造力意志最明显的形态,比真理更有价值。4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哲学主题:向死而生;真理显现即遮蔽;纯粹诗意语言让天、地、人、神共在。美:真理的显现方式;艺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诗意地栖居6第六讲马克思:劳动创造美1本性:自由自觉的感性生命活动2结构:人性的自然化;自然的人性化3先验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存在论:劳动创造人本身。5认识论:感性通过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6逻辑:自否定-生命、历史、自由7归宿:自由感8实践美学原理审美:借助人化对象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在现实性上是美感。艺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美:对象化了的情感艺术作为艺术不可比较。伟大艺术作品不会“过时”总是现在。延伸阅读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美学》马克思《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李泽厚《美的历程》7作品欣赏:电影:“无极”;“左耳”;“夜宴”;“蓝色骨头”;“魁拔”;“埃及王子”;“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战马”;“钢琴课”;“隐秘而伟大”;“闻香识女人”;“怦然心动”乐:“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诗:“诗经”(任选一首)2014“美的历程”试题一,简答:(任选其四,每题15分)1举例说明希腊艺术的典型风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2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认为:丑的对象在艺术中也可以是“美”的?3试述康德对崇高的分析。4试述黑格尔“美的理想”诸层次。5举例说明尼采对美的规定;美是生命的丰盈。6如何理解“艺术作为艺术不可比较”?二,论述:(40分)写一篇作品赏析(下述作品中任选其一)。要求包含主题、情感、形式诸维度,要体现出审美经验和理论素养。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8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21、单面人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2、集体无意识说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3、柏拉图的美学观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他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4、灵感说灵感说:“灵感说”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9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关于艺术创作原动力的一种学说。是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出来的。他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柏拉图认为,诗人、艺术家进行创作活动不是靠理智、知识,而是凭借“灵感”。在灵感来临时,完全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的“迷狂”状态。它来源于神的诏示,诗人写诗,艺术家创作,都是代神说话。灵感有传染力,就像磁石一样。在灵感的作用下,演戏人像疯子,观戏人像傻子,形成一条互相感染的链条。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创作主张。它抹煞了艺术创作的社会源泉,否定艺术创作的理性指导作用,具有神秘主义性质。但也应看到,灵感说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它强调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看到了文艺创作的思维特点。5、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10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6、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移情说过分强调也审美的情感因素,完全不顾及到对象的因素,因此这种说法有缺陷。7、埃斯特惕卡美史家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德语原意为感性学,我国学术界译为美学。8、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9.“流溢说”[书P65]这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鼻祖普罗丁关于美11的本质的看法。他认为神或者“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万事万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到这种流溢出来的神性或者“太一”。10生命意志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德国叔本华所倡。从世界的本质即生命意志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艺术和美的本质也是意志,是意志的直接而恰如其分的客体化。艺术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以观审方式去掌握化作永恒理念的生命意志。11新感性在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塞对艺术的激进看法中,爱欲的所有性质都被《论新感性中的》“新感性”所替代。马尔库塞把新感性看做是单向度人的解放途径。强调感性,目的是恢复感性在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新感性是要与被这个世界定向的感性决裂。12美是意念说是一种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认为美的本质是某种超现实的绝对精神实体即理念,客观事物本身不具有美,它的美是理念赋予的,美是理念说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和近代一些美学家的修补,发展和完善于德国古典哲学,其主要代表有柏拉图、普洛丁和黑格尔。13斯多葛派美学书[P40]1、斯多葛派的美学主张斯多葛派又称为画12廊派,,其基本哲学美学主张有如下几点:一,关于人的美,斯多葛派认为审美价值完全从属于道德价值,一切于道德无关的美都是毫无价值的。二,关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肯定自然美。2、斯多葛派是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最重要和最流行的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其本体论和道德论,他们把自然看成渗透了理性的宇宙本体,认为人若能顺应自然和理性而生活,就意味着德行和快乐。因此,在美学上,他们十分注意在的兴中,即在人身上去寻找美,探讨人的美以及善和美的关系。总之,斯多葛派美学的基本主张是:审美价值完全从属于道德价值,一切与道德无关的美都是毫无价值的。斯多葛派美学注意的另一个中心,是关于自然和艺术的关系问题。他们肯定了世界的美,认为自然高于艺术,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14直觉即表现[书P357]“直觉即表现”,为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直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克罗齐在“直觉”13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推演出一系列基本美学观点。它们可以概括为五个“肯定”(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是一致的;美就是成功的表现;语言就是艺术)和五个“否定”(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艺术不可以分类)。】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就是表现,也就是创造。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形象思维”。15寓教于乐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通俗的来说,就是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16美育代宗教说1从字面看,美育代宗教,是说用美育代替宗教。“说”,是一种文体,如同今天的论说。从意义上看,今天说的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是对现实和万物的鉴赏14认知活动。美育能促成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应,宗教也是一种灌输和教育活动,并因此形成的一种信仰,即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显然,宗教所憧憬的理想是虚无的,只能是自我麻醉。所以,许多经典作家和一般专家学者都强调用美育来取代宗教,以培养健康、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性质、和方法等的一场革命。2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