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姓名:杨显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学指导教师:唐乐尘;李玥仁20080401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作者:杨显奇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戎俊.宋志平.苏军.夏辉.王锋.卢宝荣.JunRong.ZhipingSong.JunSu.HuiXia.FengWang.BaoRongLuBt/CpTI转基因稻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在间隔种植条件下的转基因漂移-生物多样性2006,14(4)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培育出来.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向非转基因作物的漂移,会影响非转基因作物品种的种子纯度,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为了研究转基因栽培水稻(Oryzasativa)中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逃逸的可能性及其频率,我们选用3个含双价抗虫基因(Bt/CpTI)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及其相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亲本品种(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转基因漂移的实验.为了获取在近距离状况下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之间的转基因漂移频率,采用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间隔种植的栽培方式,分别在福建省福州市和海南省三亚市的转基因环境安全实验地进行实验,并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来鉴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的杂种.共检测了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随机收获的70,056颗种子,以此计算转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在相邻种植的情况下,由这3个转基因水稻向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转基因漂移的频率比较低(0.275-0.832%).如此近距离条件下获得的低转基因漂移频率表明,对于严格自花授粉的水稻而言,通过一定的隔离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由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漂移导致的非转基因种子混杂.2.期刊论文转基因抗虫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具有同样的食用安全性-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3)食用安全评价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前重要的评价内容,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评价,农业部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颁布的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指南,制定了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评价内容涵盖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组织颁布的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指南里的所有内容.3.学位论文丁嘉羽水稻内标准基因的研究及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拷贝数2004在转基因植物检测和基因拷贝数测定中往往需要使用内标准基因.Lectin和Zein基因已经被证实可用于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检测,但适于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检测的内标准基因以及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源基因拷贝数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论文内容分为适合于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检测的内标准基因的确定和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拷贝数两部分.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蔗糖磷酸化合成酶(sucrosephosphatesynthase,SPS)基因作为候选的水稻内标准基因.利用PrimerPremier5.0和BeaconDesigner2.0软件设计其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并建立相应的定性定量PCR反应体系.定性定量PCR反应结果表明在15个不同的水稻品种中均能扩增得到相同的SPS片段,而在其他常见植物例如向日葵、番茄、茄子、烟草、辣椒、剑麻、大豆、绿豆、大麦、小麦、玉米、油菜、拟南芥、杨梅和胡萝卜中均未扩增得到相应的SPS片段.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SPS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中均为单拷贝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该SPS基因具有种内非特异性、种间特异性以及单拷贝的特点,可以作为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定性、定量PCR检测及拷贝数分析的内标准基因.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SPS定性、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分别检测到0.05ng(100拷贝)和0.005ng(10拷贝)的水稻基因组DNA,完全适合于对转基因水稻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设计了针对转基因水稻中外源β-半乳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基因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ygromycinphosphortransferase,HPT)基因的定量PCR检测引物和探针,并建立了相应的定量PCR反应体系.该定量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10拷贝,与水稻内标准SPS基因定量PCR检测灵敏度相近.利用本研究建立的SPS、GUS和HPT基因的定量PCR检测体系,对26个同时含有GUS和HPT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GUS、HPT的拷贝数进行了检测,并对部分转基因水稻中GUS、HPT的拷贝数进行Southern验证,结果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以用于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此外,对转基因水稻中HPT基因和GUS基因拷贝数的分析结果还表明有38﹪的转基因水稻中两个外源基因的拷贝数不同,这说明转基因过程中T-DNA插入水稻染色体过程中外源基因的重排现象比较普遍.4.期刊论文马丽莲.郭龙彪.钱前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中国稻米2004,(5)自1983年首例烟草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ModifiedCrops,GMC)问世以来,至2002年全球范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5800万hm2,已被批准可使用的产品有1000多种,但是,转基因作物在给人类带来惊喜和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疑惑和风险.转基因作物是否有毒性,是否会对人体造成过敏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作为食品是否缺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等一系列安全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5.学位论文尹中明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2007近年来,世界各地在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种植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走向商业化种植,不仅给全球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推广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民摆脱贫穷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转基因作物中常用标记基因的存在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担忧,如何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作物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在世界各地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种植方面以及安全性转基因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杂交水稻食味品质改良研究是目前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文献报道,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水稻食味品质最主要指标。杂交水稻在产量等性状所体现的优势与父本和母本遗传组成配合力相关。尽管目前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也能够实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但改良后的水稻其他遗传组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能够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反义蜡质基因(anti-waxy)导入杂交水稻亲本,即可实现在有效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其与另一亲本杂交组合优势的原有遗传组成。本研究采用可获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策略,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首先将含有抗性标记基因hpt和报告基因gus的pCAMBIAl301表达载体与含有单份拷贝anti-waxy基因片断的p13AWY-1表达载体以1:9的比例共同导入“闵优香粳”杂交稻两系不育系水稻品利P261S,经过PCR检测筛选出共转化植株,通过对共转化植株的Southemblot分析证明anti-waxy基因已以不同拷贝数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通过对T,1代种子的GUS检测已达到将含抗性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去除的目的,从而为继续筛选出只含anti-waxy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后代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对目前已收获的部分T,1代种子进行糙米直链淀粉含量检测,发现共转化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AC)已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该转化试验是成功有效的。同时为了探索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程度与转入anti-waxy基因拷贝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又对实验室早期获得转入单拷贝anti-waxy基因水稻进行杂交获得外源基因呈双拷贝的转基因后代,通过对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证明,含有双份拷贝anti-waxy基因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并且可以获得与我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戢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国云南特种软米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小于10%)范围相同的转基因软米新种质资源。基于前期两部分试验研究的结果,为了更便利地在一次转化中实现anti-waxy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呈双拷贝整合,达到更进一步改良261S水稻食味品质的目的和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软米,本研究又将在p13AWY-1表达载体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含有双份拷贝串联重复anti-waxy基因p13AWY-2表达载体转入261S水稻,目前也已成功获得了共转化植株。通过该研究不仅可为进一步改良由261S为母本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稻“闵优香粳”的食味品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为研究水稻基因组中整合入不同拷贝数anti-waxy基因后的目的基因表达情况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查阅,尽管在国内外采用转基因技术将anti-waxy基因导入水稻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已有较多报道,但是在相关的报道中使用的载体大多都是将目的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构建在一个T-DNA上,有个别报道将目的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分别构建在不同载体上,但是在含有目的基因的T-DNA上依然存在来自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因此,从载体的安全性角度分析,本研究获得的转基因水稻后代将是最有可能通过我国农业部的安全性评价,在今后水稻的生产中被应用。6.期刊论文卢宝荣.傅强.沈志成.Bao-RongLu.QiangFu.ZhichengShen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潜在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2008,16(5)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提供新的机遇,并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凶水稻的人规模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转基因水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通常所指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物胁迫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效应;(2)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3)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4)抗生物胁迫转基因的长期使用导致靶标生物对转基因产生抗性等.为了安全有效和持续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有必要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生物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基于风险评价的原则,本文对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种植可能带来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希望为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决策和生物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7.学位论文刘琳莉以种间亲和性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技术研究2004转基因植物田间释放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抗性基因通过基因流转移到野生植株,从而给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所以在释放前对其潜在的基因漂移做出确切的评估是很必要的.自然条件下种与种之间是否存在亲和性是发生基因交流的关键因素,本文即通过生殖生物学研究,以种间亲和性作为评价标准,用转基因水稻与不同亲缘关系的杂草稻、药用野生稻和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判断不亲和性发生的各个阶段的方法,为评价其能否发生基因漂移提供技术支持,为最终建立安全性评价体系中个体及种群水平的评价系统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如下:杂交不亲和的第一个阶段,即花粉管能否萌发和到达柱头,用普通显微镜观察即可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第二个阶段即花粉管能否进入子房,因花粉管生长在花柱组织内而难以观察,用特异的荧光染料使花粉管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呈明亮的黄绿色,而花柱和子房组织因自发弱荧光呈很暗的颜色,反差明显极易区分,可以确定花粉管在花柱中的位置,对于判断不亲和性的第二阶段十分方便.第三个阶段,即不能座果或种子发育不良、杂种死亡,主要观察胚囊发育.采用'32P示踪法,对转基因水稻花粉进行标记,用自显影法可直接看到标记花粉管到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