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问题导航】考点19(1-10);考点20(11-23);考点21(24-29);考点22(30-33)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吗?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吗?2、整个世界都是实践活动的客体(对象)吗?3、同学们的学习活动属于实践吗?为什么?4、教师的教学活动属于实践吗?为什么?5、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含义是什么?6、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有什么关系?7、为什么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8、为什么说实践具有能动性?9、为什么说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或者说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内涵是什么?10、“盲目的实践”存在吗?“盲目的实践”能表明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吗?1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吗?12、认识的来源和获取认识的途径是一回事吗?13、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有什么区别?1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难点)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难点)2217、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吗?18、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吗?19、科学理论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吗?为什么?20、客观事物本身、逻辑证明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吗?为什么?21、逻辑证明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吗?为什么?22、获取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吗?23、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是什么?认识的目的和归属是什么?24、真理是标志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吗?2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26、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说的对吗?为什么?27、什么是真理的具体性?28、什么是真理的条件性?2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说真理只有一个?30、什么是认识的反复性?3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32、为什么真理具有无限性?存在终结真理吗?2333、认识具有无限性,任何真理都会被推翻,对吗?【诊断练习】一、判断改错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3.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是由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决定()4、实践和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5、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6、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7、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因此不存在客观真理。8、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9.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任何真理都要被否定.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主要途径。二、单项选择1.(2014江苏卷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4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学科网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14海南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4海南卷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24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4海南卷22)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4课标卷Ⅰ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14山东卷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种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8.(2014天津卷6)“PX”即对二甲苯,其毒性跟酒精差不多。可是有人却出于某种目的,学科网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的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学科网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现这一情况后,连续6天日夜坚守,36次修正被反复篡改的词条,在网络上成功捍卫了“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这场特殊的科学保卫战表明A.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C.正确的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D.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9.(2014浙江卷35)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2014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2014海南卷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25王卷土来?”可见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2014海南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2014广东卷35)图9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2013·新课标II卷)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2013·江苏卷)31.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6.(2013·海南卷)19.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补习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①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②学习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效果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③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学习效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2013·四川卷)8、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6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8.(2013·山东卷)23.“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19.[2012·山东卷]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20.[2012·重庆卷]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①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③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1.[2012·四川卷]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不断出现,“微时代”带来大变革。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