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二实验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近年来全国卷一般是第6小题(必考)。读文的基本技巧:1、整体解读文章高考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搞清楚。(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2、倒吃甘蔗层层划读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1)筛选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了”的效果。3、①高屋建瓴,整体阅读②题文对应,由文及题题干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干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干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③分析判断,辨析比较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四是性格评价。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第6题是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如:2015重庆卷: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而原句中为“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二、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如:(辽宁高考)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选项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三、时序倒置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2015湖北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C项是“今之廉者”的表现四、事件杂糅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如(2015全国卷1)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解析:“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五、无中生有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如:(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暑期测试题)“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B.韩偓做事讲原则,懂得谦让。皇上曾想让令狐涣掌管国事,不久又想任用韩偓,韩偓不同意;韩偓推荐赵崇,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B(“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错,韩偓推荐赵崇的原因是“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六、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江西卷第12题B项: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原文中“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是说太后最终也醒悟过来听从了王德用的做法。文中并没有表述太后对王德用的赞赏。七、强加联系(因果)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2015全国卷2:)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C项是强加因果,宇文化及构逆,杀来护儿是因为“深忌之”八、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四川卷第10题B项: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此项中,“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是明显的以全概偏。1.无中生有2.对象错位3.颠倒顺序弄错时间4.曲解词义5.事件杂糅6.言过其实7.强加联系8.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陷阱设置阅读技巧1、整体解读文章知人、明事、辨理2、倒吃甘蔗层层划读(1)先抓住筛选信息题的中心(2)把分析概括题的选项作为导引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阅读内容人物职官事件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