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仅由陆军组成。它经历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等阶段,在1946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在人民解放军陆军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9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热烈庆祝“重庆”号巡洋舰官兵起义,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1949年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奉中央军委命令,到达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接受国民党起义投诚舰艇,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海军从此诞生。1989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人民海军成立日。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第十四兵团机关、军委航空局和第四野战军六分部为基础,组建军委空军领导机关。刘亚楼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任参谋长,常乾坤任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长、王弼为任副政治委员兼工程部长。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至此,空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战略导弹部队是随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宣告成立,命名:第二炮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以原第二炮兵为主、其他军种分属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合并组建,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战争形态是指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战争所表现出来的形状和稳定的运动状态。政治的性质、经济的状况和军事技术的水平决定着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博弈的加剧、世界经济的跌宕起伏、宗教文化裂痕的扩展,当代战争形态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信息主导作用日趋加强。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飞跃式发展,甚至强制性地改变着世界军队建设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革命,引发了包括武器装备、军队编制、军事理论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成为局部战争中的主导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基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信息能力成为战斗力生成和释放的主导因素。如在火力打击方面,武装力量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打击目标的精确搜索、定位、跟踪和消灭,成倍提高打击效果;在战场机动方面,信息技术为各个作战单元提供实时精准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能够使分散的部队同时远距离攻击目标;在指挥控制方面,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战争迷雾”的干扰,大大缩短观察、判断、决策、执行周期,提高指挥控制效果。新型作战样式将不断涌现。作战样式是战争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战争要素在各个领域的深化发展以及新要素的不断涌现,在传统作战样式的基础上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一些新的作战样式,如无人作战、太空卫星战、网络攻防战等。在无人作战中,无人机、无人舰、机械战士、无人坦克等将会充斥战场,部分取代有人作战,战争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太空卫星战中,为争夺制信息权和制天权,战争双方对卫星的攻防将会成为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卫星将是太空战中的重心。在网络攻防战中,战争双方将可能采用硬摧毁和软杀伤相结合的方式,夺取网络控制权。战争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相同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及共同利益驱动下,新的超大团体组织不断涌现,恐怖主义组织、部落、海盗、贩毒集团、黑客组织、跨国集团等都可能是战争主体,成为战争的发动者。战争将不只是国家和各种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各种主体之间冲突的聚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战争、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战争将混合在一起。此外,由于军事技术知识的日益普及和武器的泛滥,发动战争的成本越来越低。一些非国家行为主体可以比以往更方便地获得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比如,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个人拥有枪支变得轻而易举。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行为主体也可以更方便地传播理念、招募人员、筹措资金、下达指令。非对称现象越来越突出。在人类从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各战争主体之间的技术“代差”日益拉大,不同主体间进行战争的手段与方式的差异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由此导致战争中的非对称现象愈发突出。无论对强者还是对弱者而言,非对称作战都将是未来的重要选择。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强国拥有巨大的优势,拥有陆、海、空、天、网等作战领域的主导权,能够以全维作战的方式去打击对手,而弱者则力求通过破坏性手段和装备抵消对方的技术领先优势;在军队组织形式方面,强国军队追求职业化、合成化、模块化,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则追求数量化、分散化、平民化;在战争耐心方面,强国希望战争时间越短越好,不愿长时间地陷入战争泥潭之中,而非国家行为主体则希望打持久战争,通过比拼意志获得胜利。战争整体时间将拉长。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由于经济利益的相互交织特别是核武器的强大制约,使得有核国家之间的战争成为各方默认的禁区,因此,国家行为主体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正式授权的、法律意义上的战争不会再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政治矛盾而导致的武装冲突却会此起彼伏,未来战争将更多地表现为未被授权的、未经宣战的武装冲突,战争与和平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大规模战争之外,一些大国积极利用多种战争手段追求自己的政治利益,代理人战争、介入内战、武装干涉、空袭、封锁等将会成为大国进行战争的主要方式,战争越来越变成“交易用的商品”,高度服从服务于政治交往。由于大国间的政治权力斗争往往具有结构性、根本性和深远性,因而由其产生的武装冲突往往会久拖不决。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分类与演变特点与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样,人类从第一次战争发生的那一天起,战争的形态就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开始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开始是非常缓慢的,其后则不断加速度渐进,甚至有时是跳跃性的,即所谓量变质变的规律。(一)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分类对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现有文献来看,最常见的是以武器的发展变化为标志进行划分。国内外一些军事历史专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了五种战争形态,即:(1)以使用冷兵器为标志,军队由步兵和骑兵组成;(2)以使用火药和滑膛枪为标志,军队出现了使用滑膛枪的步兵和使用火药、罗盘的海军;(3)以使用火枪和身管火炮为标志,军队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等诸兵种合成的军队;(4)以使用自动化武器和机械化武器装备为标志,如坦克、飞机、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军队成为陆军、海军、空军、空降兵、防化兵等多军种、兵种合成的比较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力和内燃装置则成为这一组织系统的基础;(5)以使用核武器为标志,以原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军队出现了战略导弹兵种,但这一战争形态只是由美国人开个头,并未真正形成。有学者认为,第六代形态的战争已经出现,并且第七代形态的战争也即将需要面对。所谓第六代形态的战争,即在核威慑下以使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的战争,如1991~2003年爆发的两次海湾战争即属于这种类型;所谓第七代形态战争,即信息战,其区别于别的形态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不流血,战争双方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生产、保存、加工和处理,制造出遏制以至于迫使对手屈服的无形的威慑力量[1]。还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对战争形态的演变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战争形态“是社会政治和军事科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将战争区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种形态,前者包括由冷兵器到热兵器直至出现核武器后的各种流血的战争,后者则包括经贸战、科技战和人才战等各种不流血的战争。作者指出,战争形态的整个变化过程,使“我们看到,矛盾的发展在对立统一规律的指导下由量变达到质变,完成了转化,新的形式又在矛盾的肯定形态中走向否定,继而走向新的肯定”这一“内在的规律性”[2]。笔者认为,以上分类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忽略了冷兵器出现之前的一种战争形态——原始武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同时,以上分类还存在不是过于琐细就是过于简单的弊端。按笔者的理解,若以武器的演进水平划分,人类从第一次战争出现至今,战争形态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原始武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二是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三是热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四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并且,若从指导理念上看,历史上战争形态演变还有一个由“阵而后战”的“仁礼”战争向“变诈之兵并作”的“诡道”战争这一非常重要的演变。在我国,这两种战争形态的转化发生在两千数百年以前的春秋时期。(二)战争形态演变的诸多特点在考察战争形态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演变过程的诸多特点。一是渐进性。即战争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更是如此。比如从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到热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就经过了二三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更不要说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战争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形态变化过程之漫长了。二是飞跃性,或曰跳跃性。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渐积累的过程,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产生飞跃,于是新的武器出现了,或新的理念出现了,从而会导致战争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比如,马镫出现之后,骑兵出现了,于是长途奔袭、快速追击的战争形式也就出现了;“兵者诡道”的理念出现了,于是“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3]的战争形式也就盛行了。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之前表现的是渐进性,此时表现的则是飞跃性。三是加速性。即战争演变的周期越来越短,呈现加速度的状态。比如,有文字记载的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热兵器出现至今不过七八百年至一千年的时间,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不过百年的时间,战争形态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化着,大有让人目不暇接、难于应对的态势。战争形态演变的这一特点,同样与人类的知识积累有关: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所积累的知识,并不是达到一次“质的飞跃”就无用了,它会与后面连续不停的积累不断“发酵”并产生新的认知“飞跃”的。四是复合性。新的战争形式出现之后,并不意味旧的战争形式被淘汰,有时甚至不仅未被淘汰,而且还被发扬光大。比如,骑兵出现之后并未淘汰步兵,热兵器出现之后并未淘汰冷兵器,海军、空军出现之后并未淘汰陆军,导弹出现之后并未淘汰步枪……游击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孙武和伍子胥用在了疲楚误楚伐楚的战争中,在两千多年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却被毛泽东同志升华为对付日军一种战略方策,并且由抗日军民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新的形式。五是难知性。由于保密的原因,一方能够导致交战方式发生变化的新式武器和新的作战理念很难被另一方所掌握,所以战争形式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测,难以事前知晓,从而难以防范。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较早将潜艇用于作战,曾让协约国大吃苦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则让日本在遭受残酷打击后根本还未搞清楚真相的情况下即宣布投降。总的来说主要有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核武器时代,信息化作战时代。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时间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热兵器最早出现在12世纪时的中国南宋时期,热兵器随后首先在欧洲普及,到了16世纪欧洲首先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到了18世纪,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来复枪,自动步枪,自动机枪等新的轻武器,滑膛炮,榴弹炮,迫击炮等自动化重武器相继出现,改变了整个战争形态,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首先使用了核武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核武器时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战争形态开始向信息化战争发展。و总的来说主要有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核武器时代,信息化作战时代。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