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模拟试题精选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3.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5.“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C.道教D.佛教6.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A.图腾崇拜B.分封制C.宗法制D.世袭制7.“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8.王国维认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代没有实行分封制B.嫡庶之别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C.商王由贵族推举产生D.商人地位低贱不能适用宗法制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高考资源网…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10.《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下列说法与材料中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11.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1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第2页共12页13.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14.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国,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班固这两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D.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15.《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16.“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7.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校制度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18.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①从禅让到世袭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9.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0.《尚书》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载“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两则材料中的“民主”A.都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B.都与近代民主政治没有历史渊源C.前者指最高统治者,后者指人民主权D.前者影响维新变法,后者影响启蒙运动21.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产物。古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22.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与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23.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24.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第3页共12页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25.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C.郡和县设置在各国推广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26.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据考证,该墓主人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出土竹简上的文字篆隶混杂,经专家研究整理,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8种。这次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①汉字的发展演变②秦朝的官僚制度③秦朝的治国思想④秦朝的公文格式A.①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7.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历代都用秦政法”。这里的“秦政法”是指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专制皇权D.焚书坑儒28.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29.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30.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31.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32.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秦汉隋唐B.秦汉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33.“(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34.《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35.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C.决策权集中D.行政效率提高36.《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转运使。”其目的是第4页共12页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37.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38.《文献通考》载:“宋代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至于官入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材料表明A.宋代完全沿袭了唐代官制B.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