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吴川二中语文轮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4届吴川二中语文轮考试题2013.12.8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催.促/崔.嵬离间./反间.计循.序渐进/徇.私舞弊B.忸怩./拘泥.提供./供.销社溃.不成军/振聋发聩.C.张贴./字帖.急迫./迫.击炮签订契.约/锲.而不舍D.熟稔./谂.知分散./散.热器猝.不及防/出类拔萃.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那位曾经因盗取莫高窟壁画而臭名昭著....的兰登•华尔纳在传记里这样写他见到敦煌那些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时受到的震撼,“神佛们是那样地高深莫测....,使我第一次意识到为什么我会远涉重洋横越亚美来弄清楚他们的存在。这非凡的美已让我无法使自己带着批判的眼光从事研究。我并非佛教徒,但此时却领受了一次神佛的洗礼。”敦煌就是以这样的魅力让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甘愿相守。A.臭名昭著B.精妙绝伦C.高深莫测D.趋之若鹜3.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打击违法网站的决心决不动摇,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有关负责人近日宣布,一批群众举报违法网站遭查。B.在电影的结尾,冯导情理之外却是意料之中的来了一句:21世纪什么最可贵——和谐!从而显示出他坚定不移的走主流路线,也标榜出其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C.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D.把现实中破败凋敝的骑楼搬到世博会上去做广东馆的主要造型创意,就是由于先进的广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臣服的原因。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⑥③④②⑤C.③④②⑤①⑥D.④③①⑤②⑥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2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宝:宝物B.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数:多次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D.伍员适.于吴适:到……去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吾尝跂而.望矣C.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其.皆出于此乎D.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其孰能讥之.乎7.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3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⑴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不受为宝”的两个实例。(可自己概况或引用原文)(3分)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连州[注]阳山归路吕本中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注]连州,今广东阳山县。吕本中,北宋末期诗人。这首诗是诗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返归湖南途中所作。(1)诗的前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境况?请结合注释简要分析。(3分)(2)试分析诗中“不知”“强言”两词的妙处。(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七十者衣帛食肉,,,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2),乌鹊南飞。,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自胡马窥江去后,,犹厌言兵。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16分)礼俗文化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4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百年,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C.“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小传统文化”则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13.下列说法,不符合对“礼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B.“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无不说明“俗先于礼,礼本于俗”。C.俗是礼之,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难分难解。514.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4分)15.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空荡荡的院子张蛰那个院子自从没了他们的声音,就开始了长时间的空旷和寂寞。以前回家,我都是坐在堂屋的那把自制沙发上跟他们说话,有时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门口的那块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