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盐城市南洋中学高二历史必修周练(二)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小题,总计60分。1、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3、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4、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A、军机处B、内阁C、中书省D、枢密院5、“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所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明代的内阁制D、元代的省制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最大的消极影响是A、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B、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膨胀C、压制了进步思想的出现D、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中华民族具有尊宗敬祖、长幼有序的传统。对这一传统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郡县制8、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与之直接相关的是A、察举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9、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10、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①镇守疆土②交纳贡赋③朝觐述职④随从作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并形成了历代的皇帝制度,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A、权力高度集中B、浓厚的部族色彩C、秦始皇非常勤政D、严格的等级制12、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笔试和面试13、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个机构的官员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户部14、“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描述的这一制度是指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唐代的三省硝C、元代的中书省制D、明朝的内阁制15、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16、“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17、《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A、自己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18、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A、三纲五常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罢黜百家19、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20、“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阳明2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倡导“自由”“平等”思想C、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丧失D、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22、东晋末年,桓玄篡位,对官员上书时使用的书写材料专门作出规定:“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该事件可以说明A、东晋末最早出现供书写的黄纸B、纸完全取代竹简经历了很长时间C、当时民间使用竹简仍然很普遍D、纸完全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广学科王2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历史史实,以下对联和“诗圣”有关的是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B、“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学科王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D、“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24、“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A、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B、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25、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并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已经放松26、《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文认为:“……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痛定思痛之余”,中国知识精英将着力点放在了A、制度现代化B、器物现代化C、经济现代化D、精神现代化27、近代中国对西方事物的认识经历了由蔑视到推崇的思想历程,对西方列强的称呼也经历了由“夷”到“洋”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最深刻原因是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C、清朝政府日益衰朽腐败D、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28、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29、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30、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作者最有可能是学科王A、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B、清朝末年维新人士C、民国初年北大学生D、“文革”期间红卫兵二、判断题: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题2分,共计10分。31、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主要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变迁过程。3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实行“仁政”。3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34、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学35、达尔文进化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促使人们更为深刻的理性思考,从而使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运动在欧洲大规模展开。36、“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作品中的“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会踌躇、会欢呼,表现了作者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憧憬,这位主人公是贝多芬,是一种浪漫主义艺术佳作。第Ⅱ卷(本部分共2小题,共计20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7、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主父偃指出汉武帝时中央与地方间存在怎样的问题?(1分)这一问题在汉初是如何产生的?(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主父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其效果。(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的职能并说明隋唐时实行该制度的核心意图。(4分)(3)综合上述材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哪两对矛盾?(2分)38、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一度领先世界,出现了“中学西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先后拜欧美、日本和苏俄为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中国的近代化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从学习内容层面来看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请回答:(1)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2)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接受过程依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有何特点?(4分)(3)中国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这些变法、革命的失败结局说明了什么?(2分)(4)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5BCBAC6-10DBCDD11-15AABDD16—20DDACD21—25ABCDC26—30AADCC二、判断题:本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31—36ABAABA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7、(1)问题: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1分)产生: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存在许多封国)(1分)办法:推恩令。(1分)效果:解除了王国对于中央集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3分)意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分)(3)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2分)38、(1)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2)器物(或技艺)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文化(或精神)层面。不断深入。(4分)(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