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2节食物网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生物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⑴预习教材《第4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2节。⑵调查有关食物网的生物资料,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二、教学课题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说出具体食物网中有几条食物链。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2、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失去平衡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3、让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要维护生态平衡。三、教材分析《食物网》本课内容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图文,让学生找出食物链中相同的部分,将相同部分相互重叠。然后通过对这些纵横交错的食物链的分析,得出新的概念“食物网”,以此来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复杂的食物关系。得出: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网的概念。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四、教学方法设疑法、观察法、聆听法、游戏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加强学生的形象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五、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自制的食物链。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知识回顾中国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蝉是螳螂的“美餐”,螳螂却又是黄雀的“佳肴”,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本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提问):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定义为什么?概念是?一条一般包括几个环节?2、食物链一般具有的特点是?二、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中分析农田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知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不仅仅是形成一条条简单的食物链。一种动物可以充当多种角色,它能吃多种生物,例如,鸟可以吃草籽,也可以吃昆虫;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鸟可以被鹰吃,也可以被蛇吃。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三、新课1、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1)绘制食物网同学们各个小组取出上一节课自己组制作的食物链。各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重叠号以后各组同学认真观察,看一看重叠后的链接像一个什么形状?总结:我们称这种网状结构为食物网。(2)自学质疑①食物网定义?②在你连的食物网中有几条食物链?请画出这个食物网。③如果由于长时间干旱,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青草全部枯死了,哪些动物的生存最先受到影响?④由于人的捕杀,青蛙数量骤减,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什么变化?(3)交流展示分小组汇报自学质疑中的问题答案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特点:1、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3、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互动探究动手做一做得出结论:网状结构①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个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营养关系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就是食物网。②3条鹰蛇鸡青蛙青草蚱蜢③蚱蜢和鸡因为他们以草为直接食物④假如青蛙减少,蚱蜢就会增多,青草会减少,蛇会减少,鹰会减少。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准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掌握更好。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4)精讲点拨食物网的概念中,首先要说“在生态系统中”因为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才能构成食物关系。第四个问题中,数量变化时由于食物关系,吃的食物改变从而影响数量变化。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观察图4—9(5)自学质疑能量在食物网中时怎么流动的?(6)交流展示(7)精讲点拨例如:能量可以从植物流向野兔,接着流向狐狸或鹰,也可以从植物流向田鼠,再流向蛇,最后流向鹰。过渡语:人类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那么,人类的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没有影响呢?同学们阅读课本81页资料一与资料二,看看人类活动会不会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影响?2、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1)自学质疑①根据资料一,你认为食用野味与大量农田遭受田鼠毁坏有关系吗?请你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根据资料二,你认为狼对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什么作用?捕杀狼与保护鹿有矛盾吗?③通过这两个资料的分析,谈谈人类应当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2)交流展示分小组汇报自学质疑中的问题答案在书上标明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物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理解过程①有关系;因为捕杀野生动物,如蛇,田鼠的天敌就会减少,田鼠的数量就会猛增。②狼数量骤减,鹿就会急剧增多,草地、树木因为被吃就会减少,因为食物减少鹿又会减少,食物链中缺少狼这一环节,就会失去稳定。点拨难点,容易犯错的地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讲解难点使教学连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精讲点拨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这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4)迁移应用目前有些科技人员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这种做法,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森林生态系统有影响吗?(5)交流展示同学们畅所欲言。(6)精讲点拨有影响,中国有句谚语“一山不容二虎”真实的描述了生态系统的规律,同一座山再放一只老虎,肯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稳定。3、游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角色扮演)选择一个生态系统,由同学分角色扮演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形成的食物网。过渡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同时,一些有害物质也随着食物链而富集起来。4、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精讲:以DDT为例,DDT进入水体后,河里浮游生物体内的DDT的含量是河水的13000倍……,最后到鸭子体内的DDT的含量是河水的833万倍。迁移:生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并不都是有害处。例如,可以利用生物的富集作用监测环境中的微量有害物质;也可以利用一些生物对某些物质特有的富集能力,作为聚集稀有资源的手段等。5、课堂小结③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每一个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思考有影响,虎、狼是食肉动物,放回森林会使他们的食物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互动探究理解点拨难点知识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点拨难点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另一面,扩大知识面。七、板书设计第2节食物网一、知识回顾1、食物链:2、食物链的特点:二、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学习了:1、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网的概念。2、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3、观察理解教材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4、理解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6、矫正反馈填空题①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②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选一选①在是无望中,能量流动的渠道一般是A、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B、植食性动物绿色植物肉食性动物C、肉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肉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②在“草蚱蜢食虫鸟蛇”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A、草B、蚱蜢C、食虫鸟D、土壤③20世纪中期,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DDT,使DDT大量进入海洋,并在很多生物体内积累。根据食物链的积累作用,你认为下列生物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A、小虾B、企鹅C、植食性鱼类D、浮游植物7、课后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练习回顾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食物网食物关系物质能量AAB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营养关系复杂的网状结构。2、能量在食物网中流动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三、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1、资料一“野味”2、资料二“打狼”四、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角色扮演五、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1、DDT例子:进入水体后,能被水生生物逐级富集。2、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并不都有害处:可以监测环境,可以聚集稀有资源。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本人反复钻研教材与参考资料,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在多次修改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纵观整堂课,还是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1、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要多做解释和指导。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改变,对食物网的影响,改变其他生物的数量关系,学生难以把握,要多举一些例子给学生分析。3、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要多做解释,不仅要理解有害的一面,还要理解有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