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训练九(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17年4月3日,美国国务卿蓝辛给驻俄大使弗兰西斯发了一份电报,电文是美国劳联领导人冈帕斯给俄国工人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很高兴俄国工人们新近获得的自由。”这反映了()A.蓝辛敌视俄国二月革命B.冈帕斯认同俄国二月革命C.美国政府反对沙皇制度D.弗兰西斯承认俄国临时政府解析:“1917年4月3日”的时间信息说明此事发生在俄国二月革命后;“我们很高兴俄国工人们新近获得的自由”,说明冈帕斯认同俄国二月革命,选B项。从材料信息看,蓝辛也是认同二月革命的,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答案:B2.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1917年的“电报革命”》中写道:“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起义取得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电报革命”说明俄国地方平静地接受了沙皇统治被推翻的现实,这实际上说明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D3.(2013·河南六市一模,30)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解析: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一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选D项。答案:D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A.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C.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解析:材料信息“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说明列宁反对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建立由“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说明列宁主张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而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专政,选D项不选B项;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答案:D5.(2013·吉林吉林二模,33)列宁在向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发表一次讲话时说:“在国内,农民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我们不再跟资本家打交道了,我们要同工人一道干。’我们只要颁布一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农民会懂得,只有同工人结成联盟,他们才能得救。”基于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措施是()A.颁布《土地法令》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建立集体农庄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俄国农民“要同工人一道干”,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提出“颁布一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可以形成工农联盟。对此苏维埃采取的措施是颁布《土地法令》,使农民获得土地,选A项。答案:A6.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列宁认为在实现共产主义后,以黄金为代表的货币将完全失去作用,“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即完全否定了货币的作用,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认知,选A项。新经济政策承认货币的作用,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时期也没有否定黄金的意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7.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说明A项说法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说明C项正确;“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说明D项正确。到1921年的时候,如果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使国家陷入灾难,B项说法不正确。答案:B8.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指斯大林体制。答案:B9.(2013·福建厦门一模,22)美国史学家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解析:“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说明在该政策下,国民经济的命脉依然控制在国家手中;“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综上所述,材料反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选B项。答案:B10.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答案:C11.“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体现的是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它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选B项。A、C、D三项不是农业集体化的目的。答案:B12.(2013·广东茂名一模,22)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二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此项统计反映了()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③苏联物资匮乏,供需失衡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D.③④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品短缺,苏联妇女因排队购物而耽误了大量时间,说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据材料情景,结合所学苏联经济模式的特点和消极作用,排除②④,选C项。答案:C13.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讨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的经济模式“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可见苏联模式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体制的弊端,与自由放任相对立的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选C项。答案:C14.1923~1928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针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在任期间美国经济不断滑坡B.引起美国工人运动高涨C.成为二战前美国政府的基本政策D.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柯立芝认为富人才是有价值的,不应该援助穷人。为了富人的利益,“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说明柯立芝推崇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这种只照顾富人、不关心穷人的做法只会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政策性因素,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15.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欧洲人的消费观念经历了从节俭到奢侈的转变,这一转变发生在20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人们消费不足,所以经济学家提倡“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以增加消费,缓解经济危机,选B项。答案:B16.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解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因此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说明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西方的社会状况。答案:B17.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特征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财政金融,重塑信心C.规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利益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解析:“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说明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为了赢得民众支持,却以“牧师面貌出现”。新政规定最高工资和最低工时,维护劳工利益,体现了这一特征,选C项。A、B、D三项不能直接体现新政对民众的关注。答案:C18.(2013·东北三校联考,33)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中提到“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由政府直接招雇可以部分地做到,像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此出台的措施是()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B.整顿银行C.颁布《社会保障法》D.以工代赈解析:罗斯福认为“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为此出台的措施是“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即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选D项。A、B、C三项不直接涉及就业问题。答案:D19.(2013·河南郑州一模,34)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收购黄金的措施。黄金作为硬货币,它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