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胡元,程珩,HuYuan,ChengHang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24刊名:机械管理开发英文刊名:MECHANICALMANAGEMENTANDDEVELOPMENT年,卷(期):2007,(2)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5条)1.谢晓鹏.王喜顺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综述[期刊论文]-汽车运用2005(5)2.周志立.徐斌.卫尧汽车ABS原理与结构20053.李朝禄.刘荣华.(日)ABS株式会社汽车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构造与原理20054.佐藤武汽车安全20005.汪卫东国外汽车安全新理念和安全技术新进展[期刊论文]-汽车与配件2006(14)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侯德藻.李克强.高锋.连小珉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汽车行驶主动安全技术研究2003汽车行驶主动安全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系统环境下车辆行驶主动安全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研究了车辆运动中对周围障碍物的感知技术和方法、车辆行驶危险或安全状态的动态辨识方法、汽车主动避撞控制及执行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开发了相关系统.文中通过仿真及实验结果验证了各相关技术的正确性及合理性.2.学位论文柴毅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2001该文针对汽车行驶中的安全问题,以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信息的表示、行驶安全的动态模型、系统的构成和建模、信息的实时获取、行驶防撞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汽车和安全的角度,概括叙述了汽车及其安全性的有关问题,讨论了智能汽车系统(ITS)以及汽车防撞安全系统,对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的分析.3.期刊论文廖传锦.秦小虎.黄席樾以人为中心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综述-计算机仿真2004,21(9)该文从汽车主动安全基本思想入手,追溯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研究的起源、发展;分析了人、车、环境三者在主动安全中的作用,介绍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中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为中心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还应当从人的感知,判断,决策和操作特性、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人的免疫机理与汽车机械故障预报等方面加强研究;解决好信息优先权、信息流程和人机接口等问题.4.学位论文吴远鹏ASV控制系统模拟装置的平台设计1999随着汽车保有量和交通密度的增加,虽上于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乘员的重大伤亡有所减少,但交通事故还是日益增多.于是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为目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受到世人关注,借助于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汽车主动安全得到了蓬勃发展.该文的工作为汽车主动安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平台和研究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车-路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就是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文的工作也属于此课题的一部分.试验证明该系统平台基本上已经能够模拟人-车-路环境,为发展主动安全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环境,也为今后进一步发民菜的主动安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基本平台.另外在该文的最后也指出了目前为止的系统的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5.期刊论文靳立强.宋传学.王云成.JinLiqiang.SongChuanxue.WangYuncheng基于主动安全的轮间电控限滑差速器控制方法研究-汽车工程2005,27(3)论述了电控限滑差速器(ELSD)改善汽车动力学特性的原理,提出了基于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前馈与误差反馈控制相结合来控制车辆运动状态.反馈系数根据最优控制的方法确定.通过对所述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证明该系统在各种路面条件下均可明显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主动安全性.6.学位论文谢建平基于多车协作感知的主动安全技术研究200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数量不断的增加。交通事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汽车的安全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被动式安全系统只能减轻事故危害程度,无法有效防止事故发生。主动安全技术能有效地检测潜在的危险,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单一车辆传感器感知范围有限。故如何应用多车协作感知技术来提高车辆安全性意义重大,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围绕基于多车协作感知的主动安全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车辆精确定位是车辆在交通系统进行协作的基础前提。本文针对车辆定位问题,研究了基于高精度RTK-GPS的车辆定位方法。城市环境中,GPS信号容易受到如高楼、立交桥、隧道等遮挡。为弥补GPS的不足,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GPS和里程数据从而保证车辆定位精度。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RTK-GPS动态性能评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TK-GPS和里程融合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其次,针对车辆检测问题,研究了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辆检测方法。通过角点检测和模板匹配从而实现车辆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车协作的车辆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车协作的方法可大大增强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最后,针对车辆碰撞和换道等交通场景,应用多车协作车辆预警技术对车辆碰撞和车辆换道中潜在危险进行预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车协作感知的主动安全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可大大提高交通系统中车辆的安全性。7.期刊论文汤沛.熊永森.TANGPei.XIONGYong-sen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新技术——辅助制动装置-中国农机化2008(1)主动安全系统是指通过事先防范来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车辆安全系统,主动安全装置主要应用于汽车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而汽车辅助制动装置能够显著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本文列举了目前技术比较成熟,适合装车的几种辅助制动装置,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8.学位论文黄瀚敏基于汽车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200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人身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造成汽车碰撞事故的原因25-30%产生于驾驶疲劳。驾驶疲劳可能影响驾驶员的警觉和安全驾驶能力。因此,许多国家都积极开展有关驾驶疲劳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缺乏一套让交通事故大幅度减少的可靠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安全预警系统,能够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也是智能交通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驾驶疲劳检测和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当前以驾驶员为中心的主动安全系统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基本构思: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来实现驾驶员主动安全性审计分析,最终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安全预警系统。论文实现了基于改进型SNAKE算法和改进型HOUGHTRANSFOEMS算法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的驾驶员面部外轮廓和五官特征的提取,特别是很好的解决了旋转人脸定位这一人脸识别领域长期以来的重大难题,并运用PERCLOS算法判断出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有效的实现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论文分析了行车过程中信息的特点,以及驾驶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感知、决策、和操作;探讨了“人、车、环境”这一闭环系统中,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了“人、车、环境”的模型,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车、环境”的模型。论文在分析了传统的决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针对驾驶过程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基于自学习机制的驾驶员决策过程综合模型,并针对该模型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基于证据融合理论的特征匹配模型、基于规则的逻辑推理、基于特征相似度的一致性分析、基于安全性综合评价的措施方案选择过程建模;提出了基于降维投影变换的自学习机制的建模。根据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在驾驶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引入了安全意识测度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了安全意识测度的统计模型;利用“人、车、环境”的安全等级模糊隶属度,通过统计模型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进行衡量,对驾驶行为进行实时审计;提出了疲劳积累过程模型,分析了驾驶员感知、判断决策、操作等环节的疲劳特性;根据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的安全意识测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安全意识测度的疲劳分析算法。论文最后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通过对几种典型的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最小安全距离的危险估计。9.学位论文杨占春汽车主动安全信息系统的监测策略与逻辑研究2001该文为创建车载式汽车主动安全信息系统提供了系统整体概念设计的实用性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通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识别进行故障在线诊断和辨识的总体策略.为此,建立了运行状态监测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并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重点研究了运行状态在线监测和在线故障诊断的逻辑、策略和算法.研究中,作者自行采集了试验场实车行驶数据,并结合ADSL仿真试验数据,作为上述研究和决策的基本素材.车载式汽车主动安全信息系统的开发,可实现故障的在线预警和诊断,进而可发展为ITS网络及智能汽车上辅助驾驶系统的一个功能子系统.该文的研究结论将可作为该系统开发的基本依据.10.期刊论文朱华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新技术-城市车辆2009(1)随着汽车在普通家庭的不断普及,车辆事故和因车祸伤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能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被动安全只是在发生事故时起保护作用,而主动安全系统则事先防范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定位于防患于未然,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为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日益增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主动安全装置上.引证文献(1条)1.杨秀芳.张新.常桂秀.楼媛媛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4月15日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