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检测(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咸宁模拟)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2.(2013·浙江名校联考)《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①分析书籍的内容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④书籍的知识缺陷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2013·潍坊期中)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A.“遗其体而求其用”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4.(2013·洛阳模拟)有学者指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2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5.(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6.(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7.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8.(2013·河北石家庄检测)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适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9.(2013·武汉调研)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3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0.(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11.(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12.(2013·安阳二模)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3·苏州调研)19世纪中期以来,“师夷长技”思想、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康有为举着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4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研究》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代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其认识的局限性。(6分)(2)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能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6分)(3)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此观点?(8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6分)14.(2013·浙江杭州模拟)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西方近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冲突与融汇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自然延续,而是在被迫回应西方挑战和适应新的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存在着发生变异的文化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其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绝然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许多人就已朦胧地认识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的新型知识分子较之于开明士大夫,对帝国主义瓜分、鲸吞中国的野心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为了拯救祖国,向西方学习和迫切改革意识是其最为普遍的心理趋向。……仅从1902~1909年,从全国各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达82769人,51916年另有近万名军事学堂毕业生及归国留学生。——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材料三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等文,明确提出社会的改造应当置于国民尤其青年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而新青年应有的新人格新价值,应当包括科学、平等、进化、进取等现代观念。——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你获取了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12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10分)答案专题限时检测(七)1.选C题干反映出龚自珍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C项正确。A项未能体现;B、D两项虽然提及朝贡,是对题干的曲解。2.选B材料主要强调《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影响的不同。我们在评价此书时,应分析该书的内容,应结合当时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故正确答案为B项。尽管《海国图志》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是造成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故可排除④。3.选A从图上看出,清朝官员试图将“西方先进技术”直接嫁接在“封建专制制度”上,即以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故A项符合题意。4.选A从材料中“所谓洋务运动……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说明6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故D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思想因素,材料反映不够全面,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清王朝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说法错误。5.选A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科技书籍比重逐渐下降,人文社会类逐渐增多,故选A项。B、D两项在表中未体现,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6.选C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是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且在戊戌变法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选C项。7.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19世纪末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变革。“开眼看世界”指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是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8.选D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先进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虽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却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与进步。9.选B从题干材料分析可知,陈独秀全盘肯定西学和否定中学,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B项正确,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矛盾直指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排除C项。10.选D从材料“1918年”“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正确答案为D项。11.选A“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说明体现了人性的解放,故选A项。12.选A五四运动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国力的觉悟”应是鸦片战争后开展洋务运动,“政治的觉悟”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主要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这三次主要是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悟”,“社会的觉悟”指整个社会,主要是中下层平民的觉醒。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及出处得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局限性归纳材料二即可。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出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归纳出观点,并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分析。第(4)问综合材料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回答。答案:(1)核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局限:以新卫旧的意愿导致其难以挣脱传统。(或不主张变革社会制度,继续维护封建统治)7(2)原因: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自身的儒学教育;现实社会的需要。(3)观点:只要引进西方民主、科学,就可以救国。评价: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的偏激看法。(4)轨迹:向西方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学习过程。1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第(1)问,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