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共2页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列宁的物质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1、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路线。2、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3.简要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发展。61、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答:(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上杰出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对杰出人物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因此,必须用必然和偶然性辨正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4)任何杰出人物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答:(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2)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3)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采取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意识是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再次,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认识程度上和改造程度上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最后,正确估计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夸大意识能动作用于导致盲动、冒险“左”的错误,否认意识能动作用导致僵化、保守右的错误。页,共2页哲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从事物的量变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和质变状态即显著地变动状态为依据做出解释,认为量变状态体现对立的统一,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由此得出结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是绝对的。”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如果相互依存的条件改变了或不存在了,那么双方的依存关系就会破裂,旧的同一性就会转化为新的同一性。如果同一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那么事物就不可能有变化发展,永远的处于静止状态。②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因为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而运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来自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这说明,矛盾斗争性虽然也受条件限制,但是它能打破这种限制,把发展的趋势贯彻到底。(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2.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参考答案: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企业为获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由此使得生活资料价值降低。而劳动力的价值也因此降低。必要劳动时间随之缩短,也就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同时代表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