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4月培训马原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授课内容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概念,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认识职业道德的特征、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概念。难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参考资料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考试职业道德真题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手段理论讲述与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道德(一)道德的内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方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人类社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自从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人就有了道德.早期原始社会,便产生了道德的萌芽。道德是区别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抽象的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一是学做事。根据道德的表现形式,通常我们把道德分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三大领域。(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准则.法律规范是保障个人与社会正常秩序的第二道防线。道德和法律的区别:1、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道德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而且最终将代替法律成为唯一的行为规范,永远不会消亡。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社会分裂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才产生了法律。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的消亡,法律也将消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任何被统治阶级都不可能有自己的法律。而道德有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形成了一种法律体系独立.多种道德体系并行。2、依靠的力量不同;从依靠的力量来看,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机关执行。道德没有强制性,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范等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来进行调控。3、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只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而道德对人们行为所干涉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深入多的。道德和法律的联系;l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我国《宪法》规定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内容,《婚姻法》中规定的“敬老爱幼”的要求,即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即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3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有56个民族,各民族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进步。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表示:“人类社会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开发、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1父慈子孝,尊老爱幼:2立志勤学,持之以恒;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4仁以待人,以礼敬人:5诚实守信,见利恩义;6公忠为国,反抗外侵;7修身为本.严于律己。二、职业道德(一)职业的定义: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业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二)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得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三)职业道德要素:对从业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四)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行业性2、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有多少种行业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职业道德。4、一定的强制性5、相对稳定性职业分工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6、利益相关性(五)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整合功能4、激励功能(六)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1、有利于调整职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2、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3、有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七)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1、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2、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4、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5、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6、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八)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1、社会责任至上2、敬业3、诚信4、创新。(九)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1、加强道德立法工作2、注重信用档案体系的建立3、严格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性质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努力消除职业关系中的尊卑贵贱观念,不断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消极影响,纠正职业活动中的虚伪、浮夸等欺诈行为、以形成并建立起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职业作风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职业关系。(十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1、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2、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3、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作业(思考题)课后小结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授课内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参考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手段理论讲述与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课程内容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2.在实践中把握的物质世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人化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世界观。哲学。一元论。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的本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领会: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3)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课程内容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联系。新事物和旧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质。量。度。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2)领会: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3)简单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4)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规律。意识。意识的能动性。(2)领会:规律的特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3)简单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4)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作业(思考题)课后小结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授课内容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明确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弄清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深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弄清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明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重点难点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参考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手段理论讲述与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课程内容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关系,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客体的含义。(2)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主体的特点。认识主体的结构。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3)综合应用: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