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24、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对生死有过如下见解:“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下列所述政治主张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25、《魏略·西戎传》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说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老子化胡说”客观上A、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B、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C、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反映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A、民间贸易发达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经济重心南移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2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28、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据记载这种银元是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墨西哥银元(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以银元作为赔款货币的主要原因是A、墨西哥银元全世界通用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C、清政府储有大量银元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29、陈独秀1916撰文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陈独秀宣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A、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B、批判北洋政府的专制C、反思清末民初的政治D、探讨民主宪政中国化30、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B、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C、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D、公有制经济没有活力31、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32、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33、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34、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B、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D、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35、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12月23日公开一份核弹目标清单,它是1956年6月由空军战略指挥部(SAC)所制。内容包括一份列出重点攻击目标清单,涵盖中国、苏联、东德、波兰四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其中莫斯科及圣彼得堡是首两位目标,分别有190个及158个核爆中心点;文件也指明攻击北京市及市郊丰台区,合计23个核爆中心点。该清单表明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B、中国是美国重点核打击对象C、核武器的存在威胁世界和平D、美国的核战略策略是先发制人第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但丁提出,神学家们以太阳和月亮比拟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认为月亮本身没有光,而只是太阳光的反射。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丁反驳说,第一,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第二,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摘编自张小平《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材料二李贽对当时程朱理学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人人都是圣人。李贽不论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当时很多卫道士对他是恨之入骨了。----摘编自陈欣雨《李贽经学批判及反理学思想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但丁和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的历史价值(17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东北地区与中国的发展历史”关键词表辽阳行省清朝旅顺大屠杀张作霖九一八事变七三一部队伪满洲国辽沈战役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连从上表中选出2—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吴顺义年中,差官兴版簿(户籍),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算计丁口课调,亦科钱。宋齐丘时为员外郎,上策乞虚抬时价,而折铀、绵、绢本色,曰:“江淮之地,唐季已来,战争之所。今兵革乍息,黎民始安,而必率以见钱,折以金银,此非民耕凿可得也,无兴贩以求之,是以教民弃本逐末耳。”是时,绢每匹市价四百文,铀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齐丘请绢每匹抬为一贯七百,铀为二贯四百,绵为四十文,皆足钱,丁口课调,亦请蠲除(免除)。朝议喧然沮之,谓亏损官钱,万数不少。齐丘致书于徐知诰曰:“明公总百官,理大国,督民见钱与金银,求国富庶。”知诰得书,曰:“此劝农上策也。”即行之。自是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摘编自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第十六(1)根据材料,概括宋齐丘上策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分析宋齐丘改革措施的具体影响。(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1852年,他发表了《进化假说》,详细阐述了进化理论。他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都是整个进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所谓进化,就是物质由相对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化到相对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无论是从原始星云到太阳系的发展,还是从原生物质到复杂的生物有机体的进化,实际上都是这种从相对不确定性到相对稳定、从分散到凝聚、从同质状态到异质状态的转换。他相信,随着社会的进化,坏人坏事将逐渐消失,人类将不断完善。换言之,在他看来,进化必然带来进步。他说:“由同质向异质的转化不仅体现在每一个民族中,也表现在全部文明的进步中。这种转化仍然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着。”1896年,斯宾塞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在《社会学原理》中说:“如果我们将1815年到1850年和1850年至现在这两个时期加以比较,那就不能不看到,随着武装力量、冲突和好战情绪的不断增长,限制性的管理也越来越普遍……个人的自由在许多方面已被取消……不可否认,这是向限制性的纪律的倒退,这种限制性的纪律充斥着整个军事社会的全部社会生活之中。”----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52年斯宾塞进化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6年斯宾塞态度发生的转变及其原因(10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947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规定第一条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第九条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十一条本宪法所保障的国民的基本人权,作为不可侵犯的永久权利。这部宪法的核心,是第9条,也就是这部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的原因。根据《每日新闻》在1946年5月做的民意调查,赞成“放弃战争(即宪法第九条)”的高达70%,反对的仅占28%。----摘编自《留下的烙印远不止一部和平宪法:麦克阿瑟改造日本》材料二新安保法案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卫队法》、《武力攻击事态法》、《周边事态法》、《联合国维和行动(PKO)合作法》等10部法律的修正案综合构成的《和平安全法制完善法案》,二是随时允许为应对争端的他国军队提供后方支援的新法《国际和平支援法案》。日本历届政府以宪法第九条为依据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但现任安倍政府和执政党依据2014年7月做出的变更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制定了法案,于2015年5月提交国会审议。7月15日,在一片反对声浪中,日本众院强行表决通过了新的安保法案。日本民众在国会门前抗议,要求撤回法案。----摘编自《朝日新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相比,《日本国宪法》内容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评日本新安保法案。(9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在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说(1917年1月),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止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