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时间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生院安排教室,在统一时间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两次作业质量以及上课考勤情况。下面是考试复习题。第一讲:导论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2、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3、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工程活动中的普遍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4、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四者的协调发展。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2、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既是并列的关系,同时又体现和渗透于这些部分之中。3、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于一个中间层次。4、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2.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包括科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即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概述现代自然观三方面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基础,重点讲授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讲授中要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观?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想和特征。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实践性。它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对认识自然界起到决定作用。(2)历史性。它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认识自然界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3)辩证性。它以实践论为基础,达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4)批判性。它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说”,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结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时空观:进一步明确时空与物质的关联,表达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系.演化观: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以及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生命观:以“自组织”的观点,揭示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环境和条件观:强调事物与环境的互动.系统观:把世界看作系统,注重整体性、关联性。(最显著、最根本的)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3.什么是人工自然?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或目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通过采取、加工、控制等活动创造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自然。发展历程:人工自然是在人的起源以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第一,采取起源于蒙昧时代的采集和野蛮时代的种植和狩猎活动。第二,加工起源于蒙昧和野蛮时代(如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真正开始于文明时代。第三,控制起源于古代人对水等自然力的控制。第四,各种保障活动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程。发展规律:第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学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的起作用。第二,天然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的起作用。第三,人类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具有选择地应用天然自然规律。第四,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不仅应用天然自然规律,而且还要应用社会规律。第五,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还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P20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一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第二节:概述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成、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重点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思考题: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答案1: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是指科学和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和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是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三、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四、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多种社会因素下,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更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恩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的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六、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恩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总是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这是对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研究不是随心所欲,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早就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答案2马克思、恩格斯从总体上考察技术,提出了对技术的理解、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技术的历史作用以及技术异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一、对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考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利用方式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家掌握着机器,也就同时掌握着压迫工人的条件。这种结合不仅控制了工人,也控制了资本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异化现象。因此,马克思认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不能只是局限于社会应用层面,而应透过技术系统在社会上的巨大能量,深入发掘其深层意涵。马克思认为,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技术(机器)无非是物化的科学、溶入资本的科学,它们不过是科学的一种特定形态;而科学由知识形态演化为机器形态,也只是其外在形态的一种发展。马克思还指出,“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