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十三五规划关于农业的内容发布时间:2016-03-1010:10:24来源:时事政治农业“十三五”规划:可持续发展成重点内容进入下半年,“十三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十三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6至2020年,这也是此前我国多项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截止年份。对于2020年要达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和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十三五”规划将处于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冲刺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同时在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之下,未来五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农业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应有哪些新的思路、要突出哪些重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来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应成为农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刻不容缓“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保障国内较高水平的‘粮食自给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忽视了水土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农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存在严重透支的问题。”霍学喜表示。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掉约480万亩的耕地,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而通过占补平衡得到补充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更为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早已呈现。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了0.2,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达到45亿吨。不仅水、土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工业污染亦在蚕食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5月底公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显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6.1%。“‘十三五’规划中,要突出围绕中央提出的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环境治理,农地整理、农田生态修复方面,通过规划规制和政策强力支持,通过5年的时间,为根本上解决农业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打下初步基础。”此外,霍学喜认为,食品安全也应成为农业“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12年起,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但目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监管制度不完善,食品安全技术规程与标准、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霍学喜建议,应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食品安全技术规程与标准建设等纳入“十三五”规划。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国现代农业基础薄弱,组织方式落后,农业生产一直处在高成本、低效率运行状态,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和国际相比都在高位运行。”霍学喜表示,这态势不符合农业发展的需要,难以应对国际贸易的冲击。因此,建议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霍学喜认为,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农业产业在世界竞争格局中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霍学喜说,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最有效的就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此外,霍学喜还认为,我国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需引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们现在很多农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总量很大。但从结构上来看,我国居民人均大米、小麦等谷物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占食物消费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霍学喜表示,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加快,牛羊肉、奶类等高价值产品供需矛盾加剧,粮食安全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但是受制于农业资源以及国际贸易等问题,这一矛盾将会长时期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自主创新向产业转化的基层科技体系非常落后,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等。”霍学喜表示,在“十三五”规划中,应针对此问题出台具体的、更具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区委、区政府运筹帷幄,团结和带领全区干群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克难攻坚,扎实工作,使全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经济增长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期,初步适应了经济“新常态”的合理区间要求,奠定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基础。——经济总量显著提升。2011~201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实现106.07亿元、125.29亿元、138.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2.1%、9.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预计“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在六安市8区县(5县2区+叶集实验区)的排名可达到第3或2位。2013年财政收入10.57亿元,增长21.4%;规模工业增加值41.22亿元,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8亿元,增长16.1%。——产业发展增势强劲。三次产业正逐步由点及面,由小到大发展。克服各种不利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经济稳中有升,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再创佳绩。工业梯度推进计划稳步实施,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工业集中区竞相发展,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功能得到了逐步完善;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省级经济开发区获省批准扩区7.5平方公里,使开发区总面积达到8.8169平方公里,引资平台逐步优化。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持续攀升,各类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全民参与“五城同创”,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效果明显,城区小街巷、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显著改善;“文明生态集镇”对手赛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高质量完成市级重点工程和“百日会战”征地拆迁任务,实施宁西铁路与105国道、312国道南辅导工程、312国道与105国道立交下穿工程,解决了城南交通瓶颈。——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计划生育和就业服务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公路“通畅通达”、人畜饮水安全、电网改造以及乡镇文化站、卫生院建设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的基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住房、就业、就医、保险、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权益维护等民生问题逐步稳妥解决。教育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7%。建成1000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投资4120万元,石板冲等4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丁集等6个乡镇荣获全省生态乡镇称号。不断强化环境监察工作,加大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完成节能改造和减排项目13个,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以劳务经济、土地利用为主线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稳健进行。集镇日常管理全面加强,出台城区物业管理办法,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积极争取用地指标,重点工程用地需求得到保障。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建设美好乡村,苏埠镇南楼村、独山镇长生桥村分别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和全省美好乡村规划编制20例,美好乡村建设“五比五好”经验在全市推广。——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实施社区警务等九项社会管理重点工程,健全城区“五化一体”管理模式,推广“五责同步”农村社会管理经验。“12349”社区热线功能进一步完善。切实加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强化消防、校车等专项整治,治理大别山义乌小商品市场消防隐患,至今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完成洪灾防治4个气象站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达到全国“十有县区”标准。坚持开门接访、因案施策、排查预警、化解积案,群众工作取得新成绩,连续荣获全省信访维稳先进县区称号。——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校安工程配套建设,逐步调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成立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填补我区公办职业教育空白。巩固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顺利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更加健全。不断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面加强政府法制、行政监察和效能建设,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大项目跟踪审计。与此同时,物价、编制、科普、工会、共青团、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妇女儿童、民族宗教、老干部工作、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二、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将是国际国内环境形势发生新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迈上新阶段的五年。国家内需拉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江城市带、合肥城市圈、江淮城市群等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我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同时也给我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全面分析我区“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对于谋划好“十三五”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一)机遇——全球产业分工再调整的机遇。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大量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成熟,产业规模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技术和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转移;美欧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互联网条件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会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既有低成本优势又有大市场优势,同时还有劳动力素质优势的地区,全球产业转移大潮中,拥有占据主动的新机会。——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施的机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谋划,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强化“三期并存”的发展阶段(即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同时还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四化同步”的路径设计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特别是提出了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战略构想,都将为我区的发展带来新契机。——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两个告别”(告别过去30多年两位数的高速度,告别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的新阶段,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更加注重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在共享发展物质成果的同时共享科学发展的“生态红利”。在增速“下台阶”的同时,将迎来有机农业、有机茶叶、生态旅游等生态环保产业的加快发展,生态价值释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上台阶”的巨大机遇。——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高度来确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生态产业将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实践转向。传统工业生态化产业、新能源产业、满足低碳消费的生态绿色产业和中国传统民间手工业等新兴产业,对于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推动城市与农村、大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战略功能。我区则在上述新兴产业中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能够占据产业发展先机。——江淮城市群和合肥经济圈快速崛起的机遇。江淮城市群和合肥经济圈已经成为联动安徽南北、带动全省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