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47645907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本章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二节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第四节基因工程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遗传与变异的概述遗传:亲代将自身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和功能。遗传型:一个生物体所含有的基因的总和。变异:某一生物体在某种内因或外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一相关概念表型:一个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饰变:指生物体由于非遗传因素起的表型改变,变化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特点是几乎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不遗传,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塞氏杆菌: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一种深红色的灵杆菌素,把菌落染成鲜红色。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体中所有细胞都不产色素。如果重新降温至25℃,产色素能力又得到恢复。这就是一种饰变。一、三个经典实验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的感染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S型菌株:有致病性,菌落表面光滑,有荚膜R型菌株:无致病性,菌落表面粗糙,无荚膜小白鼠(活)注射活R菌或死S菌注射活S菌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1)动物实验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小白鼠(活)小白鼠(死)小白鼠(死)活的S菌抽心血分离(2)细菌培养实验热死S菌活R菌热死S菌+活R菌不生长只长出R菌长出大量R菌和10-6S菌肺炎链球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培养皿培养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培养皿培养培养皿培养Griffith的转化实验SR①加S菌DNA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④加S菌的RNA⑤加S菌的蛋白质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活R菌长出S菌只有R菌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型S.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二)噬菌体的感染试验(A.D.Hershey和M.Chase,1952年)1.标记材料E.coli磷源32PO43-硫源35SO42-2.过程吸附10分钟后搅动离心上清液沉淀用同位素P32的标记DNA用同位素S35标记噬菌体蛋白质衣壳3.实验结果(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所以,进入细胞的是噬菌体的核酸而不是蛋白质。(三)植物病毒重建试验植物病毒蛋白质和RNA可以人为地分开,同时又可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具感染性的病毒.甲RNA+乙Pr→感染症状同甲病毒;分离得到甲病毒乙RNA+甲Pr→感染症状同乙病毒;分离得到乙病毒TMVHRVHRVTMV原始株拆开重建感染分离纯化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一)核酸存在的七个水平及质粒细胞水平:存在于细胞核或核质体,单核或多核细胞核水平:原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不同,核外DNA染色体水平:倍性(真核)和染色体数核酸水平:在原核中同染色体水平、存在部分二倍体DNA或RNA,复合或裸露,双链或单链基因水平:具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长度与信息量,转录——翻译密码子水平:信息单位,起始和终止,核苷酸水平:突变或交换单位,四种碱基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1、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分子与组蛋白结合构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有单一线性双链DNA分子;一个真核生物细胞内有多条染色体;有间隔子或内含子序列;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真核细胞核物质外有核膜包围,形成完整细胞核。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线粒体: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介于动物和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叶绿体:光合生物叶绿体中存在DNA。真菌的质粒:酵母菌的质粒存在细胞核中。丝状真菌的质粒存在线粒体中。染色体:染色体仅由一条DNA组成,DNA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不与组蛋白结合;一个细胞内只有一条染色体(单倍体haploid);无核膜膜包围,只在细胞中央形成核区;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2、原核生物质粒(plasmid):定义:原核生物中,除染色体以外,还有能够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它们携带少量遗传基因,决定细胞的某些性状,并非细菌生活必需。•大小:约为2~100×106Dalton,上面携带有数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性质:•①可以在细胞质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独立存在(游离态),也可以通过交换掺入染色体上,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②质粒是一种复制子(replicon),根据自我复制能力的不同,可把质粒复制的控制形式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严紧型质粒的复制受细胞核控制;松弛型质粒的复制不受细胞核控制,在染色体DNA复制停止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复制。③具有转移性,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④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⑤功能多样化,如产生毒素、抗药性、固氮、产生酶类、降解功能等。⑥具不亲和群性(不同质粒可在同一细胞内共存)1.F因子:又称致育因子或性因子,环状双链DNA,与接合作用有关。存在于肠细菌属、假单胞菌属、链球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带有F质粒的为雄性菌,能长出性菌毛;无F质粒的为雌性菌,无性菌毛。2.R因子: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性。–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R因子=抗性转移因子(RTF)+抗性决定因子。RTF控制质粒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因子带有抗生素或重金属的抗性基因。几种代表性质粒:3.Col因子:大肠杆菌素是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其它肠道细菌。其分子量约4×104~8×104Dalton。大肠杆菌素都是由Col因子编码的。4.Ti质粒:是一个大型质粒。5.降解性质粒: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XYL(二甲苯)质粒、NAP(奈)质粒、TOL(甲苯)质粒等。第二节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突变的类型与机制概述:突变:指DNA上的核苷酸顺序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基因突变:DNA链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染色体畸变:DNA链的大片段损失。突变包括突变机制:转换:DNA上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者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替代颠换:DNA上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替代或者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替代添加:DNA分子中多了一个或几个碱基,导致编码aa三联密码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突变。缺失:DNA分子中少了一个或几个碱基引起突变。添加,缺失,畸变(染色体大损伤),重复,(由X射线等的辐射烷移位,倒位.化剂,亚硝酸等引起畸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诱发突变自发突变基因突变点突变1.自发突变是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的条件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的突变。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氨基的互变异构效应环出效应自发突变的机制:2.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显剧提高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诱变剂:凡具有提高突变频率的任何理化因子紫外线对DNA的损伤紫外线使同链DNA的相邻胸腺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它的出现会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或死亡。在互补双链间形成嘧啶二聚体的机会较少,但一旦形成,就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并使细胞死亡。损伤原理主要作用于嘧啶,形成TT,TC,CC二聚体,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化学诱变亚硝酸引起DNA的碱基转换5-BU尿嘧啶引起碱基的转换(一)突变率定义1: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为10-8是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定义2: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的突变株(mutant,即突变型)的数目来表示。如突变率为10-8一个含108个细胞的群体,当其分裂为2×108个细胞时,即可产生一个突变表型.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胞数回复突变:二、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及特点:基因突变可分为自发性突变和诱发突变。(二)特点:1.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2.自发性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下自发发生。3.稀有性率是较低和稳定的,一般在10-6~10-9间4.独立性抗某一种药物的突变型细菌往往并不抗另一种药物5.诱变性通过诱变剂的作用,可提高自发突变的频率6.稳定性产生的新性状也是稳定而可遗传的7.可逆性正向突变回复突变突变株的表型成因检出方法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补充培养基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突变株。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药物培养基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培养条件改变可正常生长、繁殖并实现其表型,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型三、基因突变类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突变株的表型成因检出方法形态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的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的非选择(常用颜色变化)性变异抗原突变型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借助于抗原结构发生改变抗体反应产量突变型因突变而获得的在有测定产量或用代谢物产量上高于其它原始菌株的突变株其它突变型: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等★与营养缺陷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如:lys-,bio-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如:lys+;bio+;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补充培养基(SM)[x]:在MM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一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合成培养基。①逐个检出法:★缺陷型的检出:②影印平板培养法③夹层培养法★缺陷型的应用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进行基因工程、诱变育种、研究代谢过程时用作亲本标记;作为生产菌种:aa、核苷酸等生产菌种;作为aa、维生素、碱基的测定菌株。抗生素抗性变异株的筛选:四、微生物育种:①自发突变育种生产育种:选育正向突变的优良的品种定向培育:积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株②诱变育种用物理(X-ray、UV等)化学(吖啶、亚硝酸、碱基类似物)因素诱变育种,获得突变机率提高。第三节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克隆clone不经过有性细胞的结合,由体细胞发育成新个体,即无性繁殖。基因重组generecombination两个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经过基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的过程。重组获得的后代具有新的基因组合,表现出不同于亲本的新性状。转化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1、转化: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DNA分子(质粒DNA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基因转移过程。转化后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被转移的DNA称为转化因子。转化的条件是:受体菌必须处于感受态才能接受转化因子,感受态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转化因子通常是双链DNA。感受态:受体菌最容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转化过程:①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