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例1(2014年北京卷第6题)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A.(甲)B.(乙)C.(丙)D.(丁)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答案讲评】①C;②D(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①邀请对方进行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将“做出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②A项用语太不礼貌。B项“足下”“家父”文言色彩很浓,不适于劝酒的场合。C项反问语气太生硬。只有D项委婉得体。)例2(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5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A.②③⑥④⑤①B.⑤②③⑥④①C.⑤①②⑥③④D.②④⑥③①⑤※【答案讲评】D(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中国珠算”,围绕“中国珠算”的特点及优点分别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承接上句,总说算盘的结构,第④句紧接第②句,介绍算盘蕴含的原理;第⑥句承接上文,介绍珠算口诀,第③句紧接第⑥句说明口诀的作用;第①句进一步描述“中国珠算”的优点,第⑤句描述珠算可以与电子计算器相媲美。)例3(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7题)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示例)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该图应属于思维导图类,要注意理清思维框架的层次。最低端是整个框架的中心:“瑶族村3日行”。下级节点分为两个方面——“准备”和“实施”,每个方面又包含新的子节点。)考纲在线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2.表达应用E(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简要解读语言表达“简明”的“简”就是简简单单,不啰唆重复,它是指量上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明”就是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质上的要求,是表达的效果最佳,是表达的明晰度最高。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唆、无条理。语言表达“连贯”是语言表达中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语言表达“得体”指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语言表达“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语言表达“鲜明”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语言表达“生动”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既是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连同“简明、连贯、得体”有力地说明了本考点考查的综合性。一、要明确语言表达“简明”的具体要求1.做到语言简洁。大体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什么是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请看以下例句:“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在这句话中“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光这一生理现象,这里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够简洁了,不用它,语言就简洁了。二是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比如:“这是一件新的毛衣”,这里的“的”字应当省去。又比如:“我因为心里有点烦,所以出来走一走。”这里的“因为”“所以”用得就多余。三是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而不用再重述原来的内容。比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对上述问题”来替代它。2.做到语意明白、确定。这可以从口语、书面语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口语,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在口语中由于重音不同,同样的话却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王刚来了”,如果说成“王刚..来了”和说成“王刚来.了.”,表意重点就不一样,前者侧重表示来的人是王刚,而不是其他人,后者侧重强调王刚已经来到了,没有缺席。二是要注意合理停顿。在口语中,同一句话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差别。例如“演员要演好戏”,如果按如下停顿“演员/要/演/好戏”与按“演员/要/演好/戏”停顿,意思就不大一样。三是要注意避免同音误听。由于口语中见不到词语的书面形态,有时免不了对同音词形成误听。比如:“由于某些意外因素的出现,报名中止了。”这里的“中止”就极易被误听成“终止”。又如“这种食物中含有治癌物质”,这里的“治癌”就可能被误听成“致癌”。对于书面语,要注意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要防止晦涩难懂,二是要避免歧义。消除歧义的主要方法有:(1)停顿消除法。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2)重音消除法。有些词语的重音不同会造成歧义。(3)变换词语法。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前往”)(4)语序消除法。不同层次和关系会造成歧义句。(5)语境消除法。一些兼类词会构成歧义。如“劳动”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二、要明确语言表达“连贯”的关键是善于排列句序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解答语言连贯题,要做到:1.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子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2.抓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关系,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3)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4)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三、要明确语言表达“得体”涉及的方面和要求所谓得体,就是所用语句与特定的语境相吻合、不矛盾、不冲突、妥帖恰当。它要求说话者既要考虑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情况,又要考虑听话者的诸方面情况,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材料,做到准确得体,恰到好处。得体指的是以下几方面:1.转述得体。转述,是对信息进行转达。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共有三方参与:发出信息者(甲),接受信息者(乙),转达信息者(丙)。转达者的任务是甲、乙间的沟通。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不能“照葫芦画瓢”,简单复述,而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因时变化、因人变化。2.用词得体。用词得体比较好把握,主要是修改用词不当现象。3.按照文体要求转化口语或书面语。变换原材料,使用语得体的一般要求有以下四点:(1)不同语体,用词不同。口语用词要求通俗易懂,用简短句式,避免误听和词语太长太绕的句子;书面语要求语句要严密系统,专业语要有专业特色,文学语要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2)不同交际场合,用语不同。如喜庆的场合,用语应热情奔放或风趣诙谐;悲伤的场合,用语宜严肃低沉;庄重严肃的场合,宜用书面语等。(3)交际对象不同,用语不同。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性格等来选择恰当的词语,如对上级、对长者多用敬称,对自己常用谦称,对敌对方用侮辱性称呼或用贱称等。(4)交际的目的不同,用语不同。如有求于人时用词多谦卑礼貌,说服别人时应用议论较强的词句,讽刺攻击对方时词语语气应强硬犀利等。四、要明确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具体要求1.语言表达准确“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准确”,在语言运用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1)符合特定的情境。(2)符合事理及对象。即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口语、书面语的转化,复述或转述的重点的转变,还要注意转述时间、地点、对象等具体情况。(4)准确表达范围、程度及心理。例:有一个贝壳迷花了几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分析:“收集”用得不准。句中有“花了几十年的心血”,找寻的难度应该很大,所以,用“搜集”才准确。此外,还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顺畅、句子的完整等语法规范。2.语言表达鲜明“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而合理地表情达意。本考点一般出现在概括语句、修改语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劝告勉励、请托拒绝以及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1)精确选用词语。在选用词语方面,尤其是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选用,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要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感情色彩词语的选用。在表达时,不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