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概观1.[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洋:深度大,一般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了解]: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2.[熟悉]:海按照位置的分类;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有明显差别。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一、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仅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二、渤海的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凸出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北面的辽东湾,位于长兴岛与秦皇岛连线以北。西边的渤海湾和南边的莱州湾,则由黄河三角洲分隔开来。三、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苏北入海携运大量泥沙使水色呈黄褐色而得名。其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临朝鲜、韩国,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边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面至济州海峡。习惯上又常将黄海分为南、北二部分,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成山头)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北黄海的形状近似为一椭圆形,南黄海则可大致视为六边形。四、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深海和浅海的特征。东海西邻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五、南海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亚热带,而已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南海西南面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南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接,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靠中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东临菲律宾群岛,海域广阔,总面积达35*105km2,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在马尼拉海沟。达5377米。南海海岸复杂,但以生物海岸占优,珠江口为三角洲海岸。[了解]:中国近海各海区所属海洋类型渤海:中国大陆东部由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所围绕的、近封闭的浅海;中国的内海。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之间的西太平洋边缘海。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部与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的太平洋边缘海3.[掌握]: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及各大洋形态特征大洋划分: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最深的大洋,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边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解,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角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是经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大西洋与北冰洋的界限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的连线。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世界最小、最浅、最冷的大洋。[了解]:“南大洋”的概念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海洋学(而不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一般把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1970年的会议上,将南大洋定义为:“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二)海岸带和海底地形4.[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熟悉]:海岸带组成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中公教育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了解]:海岸带类型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5.[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熟悉]:大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了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大洋中脊,大洋盆地)6.[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大陆漂移: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中公教育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海底扩张: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海岭,这些带状海岭是下方地幔软流层的出口。不断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却而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中公教育大洋地壳不断的受到新由海岭涌出的溶岩所推挤而向两旁移动,使海面积扩大,同时大陆地壳受到推挤而分离。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增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Wilson,1965)。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中公教育板块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裂谷与转换断层带。该理论对地质地理学以及生物学影响很大。不同大陆上地层、矿产、动植物分布,只有通过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三)水和海水的物理性质7.[熟悉]:水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水的溶解性、密度变化异常现象8.[掌握]:绝对盐度定义[熟悉]:标准海水的定义9.[了解]:海水热容、热膨胀、蒸发、压缩性等的热力学定义;海水温度相对大气温度变化缓慢、海水不遵循热胀冷缩规律等特性10.[熟悉]:海水的盐度对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对应的温度的影响11.[掌握]:海水密度定义[熟悉]: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12.[熟悉]:海水状态方程的定义(四)海洋水温分布变化特征13.[熟悉]: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14.[熟悉]:中国近海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五)海洋化学15.[掌握]:海水主要成分的含义[了解]:海水主要成分的构成16.[掌握]:海水中营养成份所包括的元素[了解]: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和主要气体成份所包括元素17.[掌握]:溶解氧、pH值、碱度、总碱度等的概念18.[熟悉]:温室气体的概念[了解]:主要温室气体的种类19.[掌握]:海洋污染定义[熟悉]:海洋化学污染物主要类型或主要的海洋化学污染要素20.[了解]: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其影响21.[了解]:海洋化学资源(六)海流22.[掌握]:海流、环流的定义23.[熟悉]:海流的类型;海流流向表示方法[了解]:描述海水运动的二种方法24.[熟悉]:黑潮的定义[了解]:黑潮的主要特征25.[了解]:世界大洋五大水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七)海洋中的波动26.[掌握]:波高、波陡、波长等波要素的概念27.[了解]:波动能量与波高的关系28.[掌握]:海洋内波的概念29.[掌握]:风浪、涌浪的定义;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熟悉]:风浪、涌浪的波面特征[了解]:波浪传到浅海和近岸的变化(八)海洋潮汐30.[掌握]:潮汐、潮流的定义[熟悉]:潮汐要素、潮汐类型[了解]:一月中大、小潮出现的日期31.[了解]:天体引潮力的概念(九)海洋生物32.[掌握]: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层次33.[掌握]: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作用34.[掌握]:海洋生物生态类群中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定义与其对应类别35.[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概念[熟悉]: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6.[掌握]:食物链、食物网概念37.[掌握]:赤潮的定义[熟悉]:赤潮的危害38.[掌握]:海洋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的概念[了解]: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39.[掌握]: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海洋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