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学升初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单元线索特征单元线索特征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第一单元│单元线索特征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年—1840年)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经历了两汉时期继承和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完善巩固、宋元时期的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的演变历程以封建专制主义为核心,皇权至上,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中央集权的基本矛盾之一,斗争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政府内部一对基本矛盾,斗争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主题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和演变第一单元│复习指导策略复习指导策略1、分清时期: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两个时期,2、把握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内容的梳理。3、狠抓基础:(1)对于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可采用表格法,分析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异同,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采用线索归纳法,围绕一条主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从两个方面: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皇权加强,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中央第一单元│复习指导策略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制度、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3.本单元制度概念较多,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4.本单元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复习时应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综合理解。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现象、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与国家统一等。第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1讲│学习目标导航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学习目标导航第1讲│主干考点梳理►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的承袭:①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传承实行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②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神化王权)。(2)行政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王对地方控制力有限主干考点梳理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目的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实施前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内容授给“土地”、“人民”等,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姻亲、古代帝王的后裔诸侯义务诸侯要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权力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还可进行再分封,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1)概况(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②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步瓦解。【特别提醒】(1)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3.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3)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严格确立大小宗名分;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5)作用:保证了各级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思维延伸】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第1讲│主干考点梳理►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形成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2.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而确立了皇帝制度,具有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特点。(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军事;丞相下设诸卿,各司其职。如下图:第1讲│主干考点梳理(3)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管理地方事务。3.历史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思维拓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1讲│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商周时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拓展探究]问题一西周的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但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试分析分封制走向瓦解的原因。提示(1)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地方诸侯王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实施的分封制越来越难以推行。重点要点探究第1讲│重点要点探究(2)井田制的破坏,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日趋激烈,周王与诸侯王之间的联系纽带丧失。(4)世袭制的更替方式,使得贵族们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弱化了进取心,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需要。(5)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称雄天下,纷纷变革,改变地方管理制度,如商鞅变法,建立县制,进一步推动了分封制走向瓦解。第1讲│重点要点探究问题二当今,清明节全球华人公祭黄帝陵,社会上仍然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分析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提示(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问题三综合以上材料和探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提示(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2)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政治制度延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探究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特点、影响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2、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权力高度集中。(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抛弃了宗法关系,促进了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建立起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3、影响►探究点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第1讲│重点要点探究项目分封制郡县制前提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以地域关系为基础传承诸侯王位世袭官吏都是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权力被封者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巩固了西周王朝统治秩序,但易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2讲│学习目标导航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及特点;军机处的设立及影响。学习目标导航第2讲│主干考点梳理►考点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问题: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2)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部分王国权力。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郡国,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2.唐朝(1)问题:唐朝中期政府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主干考点梳理第2讲│主干考点梳理(2)影响:造成“安史之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1)问题: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解决: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精兵)。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削实权)。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制钱谷)。4.元朝(1)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辖。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特别说明】(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汉朝实行的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2)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第2讲│主干考点梳理►考点2汉至清专制皇权的加强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3.隋唐(1)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职能;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特别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4.宋朝(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末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6.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①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六部负责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