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8页2016届高三历史周考综合试卷(三)一.选择题(共48分)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2.《通典.职官》记载:“……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注:东汉初期)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材料中“乘传周行郡国”的是A太尉B监御史C刺史D御史台3.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鼓词《逃学传》中说,“作文要相题发言,圣贤口吻莫紊乱;起承转合,来脉一线,连上侵下,切记勿犯;句读儿新鲜,章法儿贯串,有续无断,起落在然,虚实变换,波澜滔天,这才是先辈风范,作文手段。”此番言论意在A.总结作文手段B.赞扬先辈风范C.讽喻八股文风D.揭露社会黑暗4.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因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5.“盛唐、中唐以后,传奇小说也成为文学的新品种,红拂小玉、太真莺莺、昆仑奴、聂隐娘,以至南柯黄梁……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出现此现象的相关因素有①城市经济的发展②道教的广泛传播③开放的社会环境④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恩格斯指出:“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罗马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奴隶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都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①极力保护私有财产权利②具有某些习惯法因素③强制调解经济生活纠纷④对后世立法没有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根据罗马法规定,在始期(开始履行的期限)到来之前,债务还没有到履行的时期,除了期限为债权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外,债权人不得诉请对方履行义务,否则就将因“先期索债”而败诉。更由于“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丧失了在期满后再行追索的权利。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A.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B.强调了契约对双方的约束性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不利于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8.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以调整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第2页共8页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9.“(在雅典)只要多数民众意愿,任何提议和判决,不管是出自人人偏见或一时冲动,还是源自阴谋家的蓄意蛊惑,也不管是否合理正当,都可能随时成为法律。”此观点A.赞扬了雅典民主的公平和正义B.肯定了雅典民主下的人人平等C.批判雅典重视民主而忽视科学D.揭示了雅典民主缺乏法律规范10.资中筠教授说,“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所谓打出来的国家。但还有一种谈出来的国家,开会讨论出来的国家。”“谈出来的国家,开会讨论出来的国家”最典型的代表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11.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为了海报艺术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12.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13.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4.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15.严复在1913年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实际表达了A.对物质文明的崇拜B.对“国性民质”的质疑C.对“西学”的全盘否定D.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16.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第3页共8页17.康有为提出:“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但民事众多,不能人人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举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用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权力制衡B.民贵君轻C.君民共主D.主权在民18.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1958年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肯定马寅初的人口主张,认为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对马寅初人口思想及对其评价认识正确的是()A.该思想的提出是学术领域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B.该思想的提出不利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C.前者否定该思想是因为它超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D.后者肯定该思想得益于思想解放、纠正了“左倾”路线19.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借鉴和参考A“一国两制”构想B行省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0.从建国初期国家机关的职权设置来看,虽然在《共同纲领》和宪法中分别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立法权的拥有者,但是拥有行政权的政务院及其之后的国务院所制定的法规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占建国初期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立法任务。这主要表明建国初期A.《共同纲领》和宪法至高无上B.民主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还不完善C.人民政府的职能得到逐步完善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21.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尽管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无时无刻不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美国望而生畏的重磅炸弹,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一边倒”战略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B.中国综合国力强大C.美苏争霸导致美国对华政策收缩D.中苏联盟共抗美国22.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23.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美国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锐批评,有的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有的说“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上述言论在本质上反映了()A.美国的自由传统根深蒂固B.罗斯福政府丧失了民众基础C.新政侵蚀了白由主义根基D.危机导致社会缺乏基本共识24.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第4页共8页在的。”材料认为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2题为必做题,3,4,5,6为选做题,其中选一题作答即可)1.(25分)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中国西方古代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近现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当代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一.幸福是什么(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1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1分)二.幸福面面观(2)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6分)三.幸福走多远(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2分)(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2.(12分)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贸易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跟着国旗走,但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一个普世文明需要普世的权力。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