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安二中2016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练习——农业(2015•新课标II卷)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2015•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4.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5.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7.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减低D.草原生产量减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8、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9、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在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5•福建卷)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11.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2A.价格低廉B.减耗保鲜C.绿色优质D.品种丰富。(2015•江苏卷)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B.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C.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D.V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3.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A.I区B.Ⅲ区C.Ⅳ区D.V区耕地面积包括一年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和多年生作物(柑橘、咖啡、橡胶和葡萄等)面积。下表为不同国家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第14、15题。国家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一年生作物占耕地面积比重(%)多年生作物占耕地面积比重(%)①33.7333.130.6②12.5411.640.9③0.7600④19.3315.453.8814.四国中农业生产结构最为单一的是()A.①B.②C.③D.④15.①、②、③、④可能代表的国家是()A.以色列、德国、蒙古、日本B.德国、日本、蒙古、以色列C.以色列、蒙古、日本、德国D.德国、以色列、蒙古、日本下图为中国(不含港澳台)、俄罗斯、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随年代变化示意图。16、曲线甲、乙、丙代表的国家分别为()A.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B.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C.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D.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17、乙国2002年小麦出口量突然下降,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生态退耕B.市场需求变化C.自然灾害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下图为“丹麦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8.A区域的重要出口农产品有()A.牛肉、面粉B.葡萄酒、红肠C.乳酪、奶粉D.花卉、水果19.影响丹麦A与B农业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源B.科技C.劳动力D.热量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称为复种。近年来,我国某些水稻产区的复种制度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各题。1999~2006年部分省区由于复种制度变化导致的水稻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20.近年来南方主要水稻产区双季稻大面积改为单季稻,以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B.水稻单产提高C.劳动力流失D.耕地减少21.结合表中资料判断甲、乙两省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福建、黑龙江B.浙江、湖南C.湖北、云南D.江西、江苏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回答22—23题。22.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23.关于甲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市场的依赖性强B.高度的机械化C.自给自足型农业D.注重水利技术24.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荒漠化C.土壤次生盐碱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质大气水分实验前6.3%25.5%0.7%14.6%18.6%实验后23.5%16.7%3.2%3.4%34.5%25.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①保持土壤水分②增强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大气湿度④减少空气污染4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6.下列功效中,哪项不属于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产生的有利影响A.减轻土壤盐碱化B.保护土壤肥力C.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D.减轻了酸雨程度27.根据实验资料,“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在以下哪个地区使用A.三江平原B.云贵高原C.河套平原D.江汉平原28.(2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右图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图中B处有一特大城市。近些年来,该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由粗放的畜牧业转变为混合农业。(1)描述图中25°S以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8分)(2)A地区自然带名称是_▲_。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3)简析B城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8分)29.右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2)试分析阴影所示地区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6分)(3)新华社报道,A城市决定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计划在市郊建立一个面积大约是西湖5倍的人工湖。建设人工湖是否合理引起较大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4分)30、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定义,雨育农业是指完全不依靠河流及地下水源灌溉,或仅有田间坑塘补充供水条件,以种植一年生作物为主,或兼种多年生作物或兼养家禽、家畜的种植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完全依靠当地自然降水进行耕作的农业。这类农业占亚太区域可耕地面积的64%,生产率很低,仅为灌溉区域农业的48%。以下为伊拉克雨育农业、山地牧场和灌溉农业分布示意图和雨育农业5区气候资料图。(1)描述图示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2)比较①②两地冬季日照强度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3)分析伊拉克雨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分布特点,并从气候资源利用角度分析提升该地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措施。(6分)1-10DDACB/ABBBD11-20CBDBCDB/ACCDC21-27BBACB/DC36.【答案】(1)分布特点:东多西少(3分);北多南少(3分);西部沿海降水空间差异较大(3分)。(2)热带荒漠带(3分)受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信风控制(3分);沿岸寒流流经(3分),降水少。(3)混合农业经济效益高(3分);市场扩大;地价上涨,集约化经营(3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3分);政策支持(3分);(5选4,每个采分点3分,共12分)。32.(14分)(1)东段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夏季风(海陆因素)影响;西段向北弯曲,主要受地形影响。(4分)(2)地处内陆,云量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地处宁夏平原,地形平坦;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黄河流经,灌溉便利;地处冬季风背风坡,受寒潮、沙尘暴等天气影响小。(6分)(3)答案一:合理。有河流经过,可以保证湖水补给(与更新);当地气候干燥,可以调节小气候。答案二:不合理。是当地主要耕作区,破坏(浪费)耕地;建设成本高;地气候干燥蒸发旺盛,浪费水资源。(合理或不合理不给分,理由合理即可,答对2点得4分)28题.(16分)(1)(4分)水文特征:流量较小(1分)季节变化较大,且流量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1分)含沙量较大(1分)冬季无结冰期(1分)。(2)(6分)②地强于①地(2分)。原因:②地纬度低,冬季日照时间长于①地(2分);①地冬季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弱;②地终年少雨,太阳辐射强(2分)。(3)(6分)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或位于河流上游也可得分),而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区。(2分)措施:冬季,营建温室6大棚,改善热量条件;建设水库和渠道等水利工程;收集和储存冬季雨水,加强对夏季农业的灌溉。(任答两个要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