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无限性基础知识梳理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特点(1)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具有客观性;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的发生: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3)认识的获得: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2)如何检验认识是否正确。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②人们在实践中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目的和归宿。三、真理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1)地位: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表现: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和谬误(1)区别: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2)联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1)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原因。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的无限性(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方法论启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B、C三项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项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答案D预习检测2.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的意思。诗句的意思是:见到真实的情景,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基础而一味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与C项相符。A、B两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项是一般的景色描写。答案C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②人创造世界,说法错误;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答案D4.“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④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创造历史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解析该题考查真理的知识。材料中的话表明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②③正确。①④的说法明显错误。答案A5.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大包干”、税费改革、土地流转经营等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反映当时的生活历史现实,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②正确。④说法本身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除了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外,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答案C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全面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联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目的和归宿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检验标准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动力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来源认识误区正确理解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1)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要求: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题调研1.(2014年全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文化意蕴,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从物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就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美食并形成对美食的认识,②④可选。①错误,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③否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排除。答案为C。2..(2014·江苏)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人类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认识的提高,体现了①②。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答案】A3.(2014·全国)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答案】C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有条件的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真理是客观的误区理解属性核心考点2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2.真理和谬误(1)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