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六第1讲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讲种群和群落2016高考导航——适用于全国卷Ⅱ考纲要求高考印证备考策略2013201420151.种群的特征(Ⅰ)T32(3)1.命题趋势:(1)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与演替。2.备考指南:(1)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2)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T31(2)T31(1)(2)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T31(4)4.群落的演替(Ⅰ)5.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高考回放]1.(2015·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答案:(1)2.2头·km-2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解析:(2)种群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4)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学生用书P67]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分析下图,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种群密度、B.出生率、C.死亡率、D.迁入率、E.迁出率、F.年龄组成。②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2)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有K值无K值(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②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③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种间关系:写出a、b、c、d四图所代表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比较如下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命题点1以概念图、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学生用书P68]下图甲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图乙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甲乙分析甲、乙两图,完成下面的判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3)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4)E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6)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8)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甲图A、B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D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E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分析图乙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1)√(2)×(3)×(4)×(5)√(6)×(7)√(8)√[易错展台](1)调查乙图中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2)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①。4(3)在K/2时,对生物进行数量统计,第一次捕获100只做标记后放归,第二次捕获到60只未标记的和20只标记的,理论上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只。(4)若某种群t年后的数量为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将分别会增加、不变、减少。(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则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P2,该模型为数学模型。1.依据文字信息鉴别“J”型增长和“S”型增长(1)若题干中明确告知“无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若题中出现“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实验室中模拟人工饲养条件”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学会K值变动示意图的解读(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3.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下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4.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1)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5(2)最大日捕捞量应该对应种群密度最大时。1.(2015·云南昆明调研)下图表示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不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解析:选C。出生率和迁入率会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会使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通过年龄组成只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果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增加,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正确。2.(2015·黑龙江大庆市高三模拟)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由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解析:选D。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有食物不足、空间有限和自身疾病、天敌等;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反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图1中D时刻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相当于图2的K值;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3.(2015·吉林长春市高三监测,T6)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解析:选C。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c点比a点种6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激烈,B错误;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根据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因为重捕的标记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D错误。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中各关键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前提,如题图中t1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2;t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依两条曲线的走向判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图中甲、乙种群数量曲线呈现不同步性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可知,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命题点2以表格、曲线为载体,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生用书P70]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答案]C[易错展台](1)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不能(能、不能)用标志重捕法。(2)一般来说,群落都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3)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此图表明鱼类具有竞争、捕食的种间关系,同时说明鱼类在空间结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