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组2014—2015时间:20分钟分值:42分题组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2015河南开封质检,11)毛泽东在1956年12月讲过:“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下列政策或措施遵循的思想与此相似的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2.(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23)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C.都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3.(2014北京东城质检,22)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有()①外国资本家被特许经营矿山②农民被允许出售剩余粮食③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④部分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2014湖北荆州毕业班联考,35)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题组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改革5.(2015河南三市调研,35)“(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6.(2015广东实验中学月考,21)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根本突破了旧体制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充分利用市场机制7.(2014河南汝阳模拟,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仿蘩夹吹À: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8分)(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10分)B组2014—2015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5浙江六市联考,18)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2015广东七校联考,22)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3.(2015浙江稽阳联考,22)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4.(201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2)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这次改革()A.全面推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5.(2014辽宁大连一模,13)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某项政策曾引起热情洋溢的讨论,该政策被视为共产主义失败的标志,至少也表明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的队伍偏离了正路,因而必须重新找到回归正路的办法。据此判断这项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6.(2014广东广州一模,21)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7.(2014河北石家庄质检,33)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二、非选择题(共18分)8.(2015广东肇庆质检,3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材料二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创新的背景。(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题组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A“开私营大厂”“又搞资本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相似,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故D项错误。2.C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注重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两次探索都符合当时两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次探索都是在坚持公有制和国家掌控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没有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3.A新经济政策允许一些外国资本家以租让方式经营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故①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故②正确。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③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4.D“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政权管理经济,实行完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承认、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题组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改革5.D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事实上促进过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余粮收集制已经取消,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确实忽视了民生的改善,特别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6.C结合史实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从企业可自行编制年度计划、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知不完全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能起到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的内容,故D项错误。7.答案(1)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钦佩;④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健康现象: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来分析。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A材料中列宁肯定了“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故①正确;在苏维埃政府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它们恢复发展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故②错误、③正确;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导致严重经济政治危机,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2.A由“殖民地”可知题干强调对农业、农民的过度索取。斯大林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不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故B项错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C项错误;大规模开荒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3.D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4.D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