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2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2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总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文化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2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三、“文化大革命”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3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考向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典例1](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考向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创新[典例2](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新中国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1)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2)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虽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2.政治方面(1)举措: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3.民族关系方面4(1)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1)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考点二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一、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考向一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5[典例3](2015·山东高考)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考向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应用[典例4](2014·广东高考)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关系的特点、成因及目的时期特点成因目的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③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①美苏争霸,美趋守势②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的需要等6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一、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中共八大(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7(2)调整: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文化大革命”中的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考向一主干知识——中国的工业化[典例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考向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性特点[典例6](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8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与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统筹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考点四改革开放前的科、教、思想与文艺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9问题。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原子能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技术: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3)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难题。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三、“百花齐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