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特训3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陶短房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汉语普通话节目起,“美国之音”这个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华广播电波,终于在不情愿中走到历史的终点——近日,“美国之音”官方宣布,自2014年10月起,全面停止汉语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仅保留在线播出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之音”走上穷途末路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大国,但近年来一直饱受巨额赤字和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人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且“尽可能压缩不合理开支”。自2011年起,作为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美国之音”中文部从国会所获经费不断减少。2011年2月,“美国之音”的主管部门——美国广播理事会就曾在上报国会的年度财政预算方案中,建议停播普通话节目。去年8月12日,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表示,“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如今在中国大陆已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然要压缩、再压缩,即便不能停播,也要裁剪掉“多余”专栏。而“多余”专栏的被砍,又让本就显得僵硬的中文广播变得更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把原本所剩无几的“铁杆中文听众”又赶走了一批,于是形成“因听众流失而砍节目——因砍节目而导致更多听众流失”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到停播的地步。此次“美国之音”最终停播,被国会和一些团体批评为“自废武功”“向中国政府示弱”。和英国BBC、法国RFI等欧洲公营、准公营电台对内对外提供多方位服务不同,“美国之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只对外不对内,且“代表美国政府立场的声音”。简单说,“美国之音”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然而时过境迁,“美国之音”如今已难再现辉煌。其一,中国的日益开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多样,娱乐方式更丰富,让“围着收音机听西洋景”成为过时的景象;其二,“美国之音”作为“纯官方声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受到听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质疑;其三,类似“美国之音”这样以短波电台广播为主的官方媒体,囿于自身“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势必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于是,“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而这根鸡肋被最终舍弃,也是必然的事。但有一点仍值得关注,那就是由于互联网取代短波成为最有效率的国际信息传播平台,各国官方、准官方电台在减少短波广播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在互联网上投入的力度。“美国之音”中文网“9·11”当天正式推出,2011年12月6日开始播出现场直播的《VOA现场》,标志着其投入力度的决定性增强——这一年正是“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决定性削弱”的关键年,其用意自然一看便知。正如恩德斯·温布什所言,中国短波听众越来越少,而互联网用户人数却名列世界第一,“美国之音”“重新校正”的目的一如当年增强对华广播那样,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接受“美国政府的声音”,并非什么“向中国政府示弱”。更何况,同属美国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还在持续不断地用短波播出“美国政府的声音”呢。(摘自2014年第11期《今日文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2014年10月起,“美国之音”这个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之日起,就对华充满敌意的广播节目,终于不情愿地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B.“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它开办的目的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C.“美国之音”“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因此,“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D.虽然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但作为“纯官方声音”的“美国之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仍将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E.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篇消息就是通过明确的时间、准确的数字、具体的人物言论、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来体现真实性。答案CE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当,“先天局限”只是原因之一;E项,“形象生动的比喻”非新闻真实性的体现。2.从结构上看,文章首段属新闻消息的什么部分?这一段有什么用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结构上看,属消息的“导语”;内容上写出“美国之音”在2014年10月起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结构上起总领全文主要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的作用。解析新闻的结构分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首段一般是新闻的导语。3.从全文看,“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受美国经济衰退所累,经费难以为继;(2)不能满足中国听众接受信息的需要;(3)“纯官方声音”受到听众普遍的质疑;(4)其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警惕科学田松点击观看解答视频数理科学的代表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它建立在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的世界图景之上。牛顿时代有种说法——“上帝是一个钟表匠”,整个宇宙被看成一架机器,由一系列机械连接的构件组合而成,它是物质的,没有内在的生命,这是机械论;这架机器可以分离,拆卸,也可以重新安装,重新组合,这是还原论;只要掌握每一个部件的细节,就可以对整个机械的运行做完全确定性的计算和预期,这是决定论。按照这种机械自然观的世界图景,整部宇宙机器的运行遵循既定的、统一的物理规律;这些规律能够被人获知,写成数学方程;这些方程可以计算。数理科学试图通过计算,对大自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言;进而,通过其技术,直接对自然进行干预。于是,大自然成为人类研究、分析、计算、控制、改造、重构的对象。大自然失去了其曾经的主体地位,变成了纯粹的客体,人类则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权力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然而,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数理科学的实际操作方式是:从自然之中切割出一个局部,忽略这个局部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联,建立理想化模型,再用数学方程来描述这个局部,此所谓科学规律。美国科学哲学家约瑟夫·劳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实验室中的地方性知识。人们把基于实验室的科学技术强行应用于大自然(“大自然的实验室化”),必然要对自然的整体性进行破坏。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人类行为在长时段导致的后果,就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果我们从有机自然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当下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会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描述。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种生物共同演化,彼此相连,地球上的物质相互转化,达成动态平衡。从寒武纪算起,生命的历史大概有五亿年,生物圈里各种物质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则有五亿年之久;从人类出现算起,也有大概一百万年。在传统社会,人类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自然已经有的物质,从自然中来,也能回到自然中去。进入工业文明,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造的物质。尤其是在化学工业产生之后,人类大大地改变了地球上的物质的化学组成。而这些人造的东西,比如苯和甲基叔丁基醚这样的物质,从来不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也无法正常地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并且必然会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人类目前大量生产的化工产品,有些是自然中从来没有过的,有些在大自然中只以特定的量存在于特定的场合。人类的身体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人类的身体之中,也没有消解这些东西的酶;大自然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大自然中也不存在对应的消解这些东西的微生物群落。所以它们注定会危害生物体的健康,危害环境,最终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紊乱。一项科学的技术在应用之初,它的好处是当下可见的。而其负面效应则很难马上就被人知晓。原因大致如下:有时候,负面效应要很长时间之后才能被人认识到;有时候,负面效应是分散的,并不集中表现为单一的效应,难以找到责任者;还有很多时候,负面效应的承担者与正面效应的享受者不是同一个人群,比如享受者是城市白领,承担者在生产第一线;更有很多时候,负面效应的承担者并非是人,而是自然环境,不会说话;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承担者尚未出生,因为其影响在很久以后才会显现。由于负面效应显现的迟滞性,它一旦显现,就已经晚了。并且,一经显现,就不可逆。当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认知发生变化之后,当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整体判断发生变化之后,我们对科学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要发生变化。要警惕科学,要警惕科学家!当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发明了一个什么新奇的玩意儿,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欢呼,不应该是歌颂,而应该是警惕。惟此,才有可能把科学及其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阻拦在其尚未发生的时候。(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节)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甘于”“服从”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大自然对(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人类用科学技术直接干预、控制和改造自己的反抗态度(或自然规律对人类的惩罚)。解析解答此题,理解大意,找出手法,联系全文,挖掘词语表达效果即可。5.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如果把这一段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可以。作为核心观点段的最后一段,放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下文从三个方面论证“要警惕科学”这一核心观点:①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它会直接干预自然,让大自然失去主体地位,让人类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②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无法正常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产生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③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无法在应用之初就被发现。示例二:不可以。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①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它会直接干预自然,让大自然失去主体地位,让人类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②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无法正常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产生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③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无法在应用之初就被发现。全文为分总结构,作为核心观点段放在最后,总结全文,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自然得出结论。解析有观点,有根据即可,此题属于通过论证文章结构对论证内容进行概括归纳。6.我们一贯倡导“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作者却让我们“警惕科学”,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贯倡导的“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是看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并提倡通过运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②作者提出“警惕科学”,是看到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整体判断发生了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存在潜在危害之后而提出的论断;③这种论断有利于打破科学技术崇拜(或科学技术至上),认真思考经典科学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建立新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令人警醒,引人深思。或“本文观点是从过去的科学主义转化到现在的科学人文相统一,富有新意”。解析此题分三项内容:一是对“热爱科学”的倡导要有分析;二是对“警惕科学”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三是自己的看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