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蛏养殖技术-第一节缢蛏的生物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缢蛏的养殖11—1缢蛏的养殖缢蛏[Sinonovaculaconstrzcta(Lamarck)]俗称蛏(福建)、蜻(浙江)或跣(北方)。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5.5%,脂肪0.8%,糖1.8%和无机盐1.1%。缢蛏的软体部还有补虚的作用,对阴虚、血虚效果最佳,产后、病后多用之。·缢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已有很久的养殖历史。100多年来,缢蛏一直是浙江、广东的重要养殖贝类。缢蛏隶属于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贝类缢蛏的养殖11—2第一节缢蛏的生物学一、形态缢蛏的贝壳呈长圆柱形,壳质脆薄。两壳不能全部开或关。贝壳前后端开口,足和水管由此伸出。前端稍圆,后端呈截形。背腹面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部略靠前端。壳表具黄褐色壳皮,生长纹明显。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名缢蛏。缢蛏的养殖11—3二、生态(一)分布缢蛏分布在中国和日本沿海,中国的养殖区集中在闽、浙一带。垂直分布多在软泥或砂泥底质的中、低潮区。幼苗分布在中潮区以上及高潮区边缘,在2米深处也能生活。(二)生活习性缢蛏营穴居生活。蛏洞与滩面约垂直成90°,洞穴深度为体长的5~8倍。涨潮时依靠足的伸缩弹压和壳的闭合,使外套腔内海水从足孔喷射出,从而上升至穴顶,伸出进出水管至穴口,摄食食物和排泄废物。退潮或遇敌害生物袭击时,缢蛏收缩闭壳肌,两壳闭合,或靠足的伸缩,贝体迅速下降。缢蛏体长为两孔距离的2.5~3倍。随着缢蛏的长大,洞穴也扩大加深。一般情况下缢蛏不离开自己的洞穴,但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会离穴。缢蛏的养殖11—4(三)底质缢蛏喜栖息在中、低潮区砂泥底的海滩上,在埕面稳定的泥砂质、砂泥质和软泥质的滩涂上均能生活。(四)温度缢蛏属于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缢蛏,冬季能忍受-3℃~0℃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生长适温为8℃~30℃。(五)盐度缢蛏属广盐性种类。海水比重在1.005~1.020时缢蛏活动能力强,比重1.003以下和1.022以上时对缢蛏活动都产生不利影响。从适盐的情况看,河口处的缢蛏生长快,产量高。(六)食料与食性缢蛏的摄食属滤食性,对食物无严格的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即可。其摄食活动受潮汐的限制。缢蛏食料种类以骨条藻为最多,占饵料生物的91.5%,其次为舟形藻、圆筛藻、摄氏藻、重轮藻。除了活饵料外,缢蛏还摄食有机碎屑、泥砂颗粒等。缢蛏的养殖11—5三、繁殖缢蛏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性比近于1:1。外观上难以区分雌雄,性成熟时,精巢稍带黄色,卵巢则为乳白色。繁殖期在福建、浙江沿海为9~11月,盛期为10月,山东为8~9月。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特别对水温骤然下降的刺激,会引起精卵排放。卵子在水中受精发育。受精卵经过卵裂、孵化发育成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成熟变态。再经短暂的附着生活后,转入埋栖生活。在20℃~24℃条件下,从受精到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约需7~10天。缢蛏的养殖11—6四、生长人工养殖的缢蛏,1龄体长4~5厘米,最大6厘米;2龄6~7厘米,重10克左右。自然生长的4龄缢蛏体长8厘米,5龄以上达12厘米。缢蛏满1周龄后,体长增长明显下降,但软体部的增长加快。缢蛏冬季不长,春季开始生长,夏季生长最快,秋季渐慢。5~7月贝壳生长最快,7~9月软体部生长最快。饵料和水温是缢蛏生长的直接决定因素。缢蛏的养殖11—7第二节缢蛏的苗种生产一、半人工采苗(一)场地选择缢蛏人工采苗场地以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沿海内湾,地形平坦略带倾斜的滩涂中潮区,底质以泥和粉沙混合为佳。(二)苗埕修整在秋分到寒露期间挖筑苗埕。福建的苗埕有以下三种。1.蛏苗坪蛏苗坪建在风浪较小的海区。在埕地周围,挖宽30~4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个苗埕。埕面宽度依底质软的为3~5米,硬的可稍宽些,有些达到10米左右。埕的长度依地形而定;大多在10米以上,这样的苗埕相连成片,称为蛏苗坪。缢蛏的养殖11—82.蛏苗窝在地势平坦、风浪较大、泥砂底质的高中潮区宜建蛏苗窝。窝的四周筑堤0.6~1米高,在水沟面开出宽0.5米的入水口,水由小口流向苗窝。窝呈正方形,面积0.1~0.2亩。蛏苗窝从中潮区向高潮区排列,每列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两列间挖1米左右水沟,沟底比埋面略低。3.蛏苗畦在风浪不大,地势平坦的软泥滩涂上建筑蛏苗畦。把挖出的埕土堆积在苗埕的两侧筑成堤,从高、中潮区开始,向低潮区延伸。苗埕呈长条形,埕宽5米以上,长度依地形而定,埕面马路面形向两旁倾斜,两旁开设小沟。堤高1~1.5米,底宽3~4米,顶宽0.5~1米.苗埕建成后,一般在平畦前几天整埕。整埕包括翻埕、耙埋和平埕。平畦工作力争在蛏苗附着前1~2天内进行。平畦日期离附着时间愈近,附苗量越高。在小潮和大潮时不宜平畦。缢蛏的养殖11—9(三)平畦预报根据缢蛏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准确地掌握蛏苗进埕附着的日期,及时进行平畦,是提高附苗量的关键。从9月下旬开始,每天定点检查亲蛏100个,观察生殖腺发育情况,一旦发现生殖腺突然消瘦时,即产卵了。从亲蛏产卵的第二天开始,每天在满潮时定点、定量检查幼虫数量和个体大小。由此推算缢蛏幼虫下沉附着的确切时间,预报平畦时间。从担轮幼虫到附着变态需要6~9天。当幼虫的浮游期结束后,每天定点、定量刮土,观察幼苗附着情况,计数每天进埕附着的蛏苗数量及大小组成,掌握附着规律,同时检验平畦预报的准确性。缢蛏的养殖11—10(四)苗埕管理(1)经常疏通苗埕水沟,填平埕面凹陷,及时修补围堤。(2)每半月整理一次“蛏苗畦”的苗埕,冬至后水沟要适当填浅。(3)冬至前后砂质“蛏苗窝”苗埕入口需堵塞,蓄水护苗。(4)注意防治敌害。对危害严重的苗埕,要用烟屑泡水泼洒。每千克烟屑加水40~50千克,当苗埕露出后泼洒。缢蛏的养殖11—11(五)蛏苗的采收南方采收期自农历12月至翌年3月,农历1~2月大量采收。每月采收两次,在大潮期间进行。采收方法有以下几种。1.筛选在适用于蛏苗坪的埕地,用手或木锄把苗连泥一起挖起,埕中央叠。涨潮时下层蛏苗由于摄食关系往上钻,集中在表,这样每叠一次,苗的密度便增加一倍。经2~3次重叠后,苗堆旁边挖一个水坑蓄水,隔潮下埕把集中在苗埕中央的苗,连泥挖起置于筛内,在水坑里洗去泥土,便得净苗。叠土时要注意上下两层土必须紧贴,如留有空隙则会使下层蛏苗无法上升而死亡。缢蛏的养殖11—122.锄洗锄洗亦称窝洗法,适用于蛏苗窝采苗的收获。先将蓄水保苗的苗埕水放干,用耙将埕土翻一遍,并堵住水口,准备蓄水。隔潮下海用耙反复耙动,搅成泥浆。不久,泥土渐渐下沉,而蛏苗由于呼吸和比重关系则悬浮于表层,接着用蛏苗网捞起。此法操作简便,时间短,蛏苗质量好。3.荡洗荡洗适用于各种不能灌水的苗埕,是前两种洗苗方法的结合。4.手捉附苗量少或洗后遗漏在埕上的以及野生的蛏苗,无洗苗的价值,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逐个用手捕捉。此法效率很低。缢蛏的养殖11—13二、缢蛏的人工育苗(一)育苗设备主要有循环水育苗池、静水育苗池、饵料室以及相应的供水及水处理系统。(二)亲贝的选择和处理选体长5厘米以上,体质强壮,生长正常,性腺发育好的1-2龄大蛏。由于缢蛏在室内难以暂养,一般从海区选取亲贝当天催产。(三)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饵料的培养:缢蛏幼虫的饵料多选扁藻、牟氏角毛藻、等鞭金藻等单胞藻。一般在育苗前一个月开始培养。(2)检查亲蛏性腺成熟度:自然海区的缢蛏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分批产卵,在此期间可定期观测性腺的成熟度,以便确定催产的最佳日期。缢蛏的养殖11—14(四)催产对缢蛏有效的催产方法是阴干与流水相结合,催产时的适宜水温为19℃~23℃,海水比重1.008~1.020,流速12厘米/秒。0.5千克性腺饱满的亲蛏,催产一次可获3000~7000万个担轮幼虫。1米3水体放置亲蛏的密度1~1.5千克。具体方法:先阴干6~8小时,再流水2~3小时,于凌晨3~6时即可产卵。这种催产方法的有效率为50%~90%,如果在早上6时以后仍不见产卵即催产无效。若产卵量低,第二天可再用上面的方法催产一次,产卵量可提高到95%以上。(五)浮游幼虫的培养浮游幼虫对主要理化因子的适应范围是:水温12℃~29℃,海水比重1.006~1.018,pH7.8~8.6,DO4~6毫升/升,光照200Lx以下。幼虫培养密度3~5个/毫升。管理方法基本同其他双壳贝类的人工育苗。缢蛏的养殖11—15(六)附着稚贝的培育当幼虫进入匍匐期时,必须及时投放底质。底质系经25号筛绢过滤的软泥。为防止污染,要用30×10-6,~4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K2MnO4)浸泡消毒2~3小时,透洗2~3遍后使用。良好的底质不但为附着后的稚贝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还能促进幼虫附着变态。壳长500微米以下时培养密度为50万粒/米2,中、后期为5~10万粒/米2。随着苗体的增长,可定期追加底质。一般从附着稚贝开始,约经110天左右,可育成壳长1.2~1.5厘米的商品蛏苗。为提高人工育苗的效果,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可将室内人工培育的眼点幼虫移到室外土池中进行附着,开展土池半人工育苗。缢蛏的养殖11—16三、野生蛏苗采集和培养采集野生苗进行培育,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从立冬开始采苗,至大寒前后结束。采苗方法是用淌苗袋(长120厘米,宽40厘米,袋口装有40厘米×3厘米的梯形竹筐)和刮板(刮泥用的刮板宽8厘米,长24厘米,用毛竹制成)采收。立冬至小寒之间,每千克苗约有20~30万粒。刮土深度为1~3厘米,然后在水中将泥洗去,并把杂质去掉,拣收蛏苗。采到的蛏苗在幼苗池中培养。幼苗池一般建在高潮区,小潮不能淹没,温度较高,水流缓慢,并有淡水可以引入池内的滩涂,面积一般0.05亩左右。幼苗在幼苗池中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养育之后,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这时,幼苗池中的环境已不适于它们生长的要求,需将幼苗重新移到中朝区附近饲养。再经过两个月左右饲养就可长至种苗。缢蛏的养殖11—17四、蛏苗质量鉴别蛏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成的成活率及产量。其鉴别标准见表。缢蛏的养殖11—18五、苗种运输在20℃以下,耐干运输可维持48小时;20℃以上时,维持36小时左右。运输工具最好选用冷藏车。蛏苗的长途运输应注意抓好下列环节。(一)过淡水收到的蛏苗要就地用海水冲洗净污泥及杂质,尽量拣出死苗、碎苗。装车前用淡水漂洗一次,清除壳面微小生物及其他杂质。漂洗前,把苗篮震动几下,让蛏苗水管收缩,不至于服水过多,影响成活率。浸水时间不宜过长。(二)湿润车厢装苗前用淡水将车厢冲洗干净,保持足够的湿度。(三)装苗箱每箱盛苗15千克,分层装车。上下层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通风透气。(四)防干在最上层苗箱上甲覆盖2~3层浸透水的纱布防干。运输途中,每隔1~2小时喷水一次,保持湿润环境。(五)定时观察长途运输途中,每隔一定时间需停车检查苗种及温、湿度等情况。缢蛏的养殖11—19第三节缢蛏的养成一、养成场的选择(一)地形在内湾或河口附近,选择平坦并略有倾斜的滩涂为好。以中潮区至低潮区每天干露2~3小时的潮区为宜。(二)潮流要求风干浪静,但有一定流速的潮流畅通的海区。(三)底质软泥和泥沙混合的底质均适合缢蛏生活。底层为砂、中间20~30厘米为砂泥混合(砂占50%~70%)、表层为3~5厘米软泥的底质最理想。(四)水温和比重水温15℃~30℃,海水比重1.005~1.020为宜。缢蛏的养殖11—20二、蛏埕的建筑根据地势和底质的不同,蛏埕建筑不同。软泥和泥沙底质的蛏埕,一般风浪较小,建筑简单,在蛏埕的四周筑成农田田埂式堤高35厘米即可。风浪较大的地方,堤可适当增高。在堤的内侧开沟排水。为方便生产操作,可把整片蛏埕再分为小畦,畦的宽度3~7米,畦与畦间开小沟排水或用作人行道;有些地方不分畦,仅在中间开有小沟。河口地带砂质埕地,因易受洪水和风浪的冲击而引起泥沙覆盖,可用芒草筑堤。在蛏地四周挖30厘米深的沟,把芒草成束直立插下,再用一束横置于土中,用土埋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