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期末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整理而成。根据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所对应的官僚机构分别是官吏职责①掌典领百官。②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通“专”)判省事。③掌佐天下执大正,而总判省事。④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礼部、中书省、工部D.户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诗经》反映了统一的趋势3、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4、查斯丁尼安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C.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5、1545年,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和开采引发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这股“白银热”对历史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拉丁美洲经济的繁荣C.加快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D.促成了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盛6、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27、美国学者马文·佩里主编的《西方文明史》一书说:“在大革命期间,人们不再效忠于某个村庄、某个省份或国王本人,而是效忠于整个国家。整个法国成为祖国。法国人民将原有的宗教虔诚转变为一种世俗的忠诚,即完全崇敬自己的国家。”这一材料表明,当时法国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力量是()A理性主义B民族主义C自由主义D保守主义8、欧文在《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的社会》中指出:“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想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材料中的思想出现的主要客观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启蒙9、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A.武汉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徐州会战10、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11、20世纪初期,张聿光常在上海《民呼画报》《民吁日报》《民主画报》上发表抨击时弊、为新时代呐喊的漫画。右面漫画《饭桶》作于1911年,作者旨在讽喻()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革命军的软弱妥协C.武昌起义影响甚微D.满清王朝灭亡在即12、依据下表《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出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01850—187972154981880—19111560118381912—1939473077396A.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B.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跟历代政府的提倡和鼓励有关C.乡民迁居谋生的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D.乡民职业的变化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近代经济的兴起有关13、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14、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C.中国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D.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15.下列史实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是()A.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C.社会主义改造D.南方谈话16、胡佛总结了他应对大萧条的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关税,这保护了农业并抑制了萧条……农业信贷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劝说雇主保持工资率……”依据材料可知,胡佛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措施的特点是A.自由放任B.仅仅保护农业C.调整劳资关系D.国家干预经济17、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布热津斯基是想说明A.美国利用中国牵制苏联B.苏联不关注中美关系C.美国利用苏联打击中国D.美国打压苏联来限制中国18、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提出艰难挑战的环境中诞生和成长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挑战,对资本主义文明也是一个刺激和推动。下列史实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B西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古巴导弹危机19、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该政策能引起百姓就业、私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一轮又一轮的增加,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也必然会出现高通胀……。与“该政策”体现的思想不一致的是()A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保持财政预算平衡”B奥巴马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C里根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D罗斯福新政20、建国初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B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C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中国电影工作者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二、非选择题21、.史料研读、专题探究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史料研读: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一一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4(二)专题探究: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2)材料一中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6分)但孔子形象在民国初期还是受到严重冲击,简析其原因。(4分)材料二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您认为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应该如何改变?218人(33.0%):平均分配(“耕者有其田”)307人(46.5%):组建合作农场65人(9.8%):组建集体农场—一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3)从材料二问题的回答,反映出被调查者可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23、(27分)某同学在探讨“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境遇和地位”问题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一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我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两个都失败了,王莽尤其成为千古罪人,所以没有人敢谈变法,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后这一时期所受挫折的最重要的反应是以陈独秀于1915年创5办的《新青年》为其最突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我们在其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的、更全面的抨击,这是整个运动的特点。陈独秀倡导“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这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这种种抨击这时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政治制度,而且指向整个传统,包括儒、道、佛三教。——《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1)简要评述材料一中西方学者的观点。(6分)(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人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加以评价。(15分)(3)近代中国人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否定说明了什么?(6分)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要求: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