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新时期的合格教师杨国丽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而是要求越来越高。“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21世纪的教师必须树立的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魏书生也说:“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因此做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学习,做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学习看作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理念,补充新的技能,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一、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所谓的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师群体。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终身受益。在社会中不会掉队,不会落伍。我国宋朝大思想家朱熹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到“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他所倡导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时间到空间,从自身到他人均要不断地、谦虚地去学习,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完成自身的羽化。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主席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因此,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建设时期,为了求知,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孜孜不倦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白天实在忙不过来,就减少夜晚的睡眠时间来读书。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读书就像工作一样,常常是通宵达旦。即使每次外出,毛泽东也总要带些书,或者向当地借些书来读,试想,毛主席如果不这样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习,他能成为今朝的“风流人物”吗?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在改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三个方面的挑战。为此,教师要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在当前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一部分教师,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为了适应新的形式的需求,每位教师更是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课程资源开发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的实践新课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新型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的学习精神,是每一个积极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之所以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几十年的一生能学完的?故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一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要面对新课改正视新课改,走进新课改,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三、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使得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已本身也应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因为如果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几乎是不能落实的。因此,为了能够达到这种高要求,应将自我的角色定位在“终身学习者角色”。只有透过学习,我们才可以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才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可以说,技术会被淘汰,教师在终身学习中的自我发展不会被淘汰,相反,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在潮头冲浪。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要努力地使自我在新课改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展。据报道我国9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活到老、学到老,86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接着又打算当“博客”。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文、安度晚年。据《北京晚报》报道,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周扬和我》《我的编年故事》等。晚年的于光远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都在电脑上写着、学着、玩着、快活着。他表示,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部著作。同仁们,90岁的老人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也是榜样,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更有甚者认为,只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远远不够,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当今时代,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我们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患于未然。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的确,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在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才行。同仁们,纵观古今,联系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和收获同在,请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改变自我、充实自我、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积极投入到改革中去。只要你努力,社会将给你无限的机遇。只有超越今天,才能赢得明天。新时代的老师们,“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请放下繁杂诸事,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捧起中华文化之精髓,享受快乐人生,做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