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分封制(一)背景:西周的建立1、建立方式:2、疆域扩大:(二)目的:(三)分封对象:1、2、3、(四)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五)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六)评价:1、积极:2、消极:二、宗法制(一)宗法等级是:(二)特点:(三)实质:(四)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五)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课前提示共3点):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一)过程:1、灭六国:顺序:2、北击匈奴:(人物、地点)3、北部国防体系的建立:4、统一岭南(1)人物:(2)工程:(3)统治措施:(4)意义:4、开“西南夷”(1)西南夷地理位置:(2)统治措施:(3)意义:(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在地方上:在中央:(一)地方上:实现郡县制1、秦统一之初的体制之争(1)代表人物及主张(2)结果2、秦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1)郡县制①地位②职官设置及职能③官吏来源(2)郡县制建立的意义:(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郡县制下:在分封制下:②官吏来源:郡县制:分封制:③作用:郡县制:分封制:(二)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高无尚(三)三公九卿制1、三公及职能(1)丞相:(2)太尉:(3)御史大夫:2、九卿及其职能3、三公九卿议政方式是:(1)积极作用:(2)弊端: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一、君权与相权“相”及其职权:(一)削弱相权(抑制和分解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1、西汉:(1)(2)2、东汉:3、唐:4、宋:5、明:6、清:(二)趋势:二、监察制度(一)发展过程:1、秦:中央:地方:2、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官员:机构:地方:刺史制度:目的:3、汉以后的监察机构设置:(二)发展趋势:(三)评价:1、一定作用:2、效能有限:三、选官制度(课外阅读)(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1、世袭制:2、察举制:3、科举制:((三)科举制1、考试范围:2、科举制的积极作用:(1)保证来源:(2)读书重学:(3)提高效率:(4)公平合理:3、明清以后八股取士的消极作用:四、地方行政制度(一)列举秦汉、唐代、宋代、元朝、明代、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历史地图册P4表格)。(二)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设置的历史意义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2)废丞相,权分六部(人物):(3)丞相制度废除的影响:2、内阁制度的形成(1)原因:(2)设立(人物):(3)职权范围:(二)军机处的设置1、背景:2、设立(人物):3、特点:4、影响: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辨证地认识)(一)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消极作用:严重中国阻碍社会进步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军事侵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一)列强入侵中国原因1、西方(根本原因):2、中国:(二)1840~1900年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重点三次)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战争结果及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简单了解(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内容:①割:②赔:③开:④协定关税:2、《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取得的特权有:3、甲午战争后,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内容:①割:②赔:③开:④设: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的《辛丑条约》(1)内容:①②③④(2)影响:(四)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人权被践踏、财富被掠夺。2、政治上:主权完整被破坏。3、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鸦片战争中)1、原因:①英军入侵;②政府无能。2、地位:(二)反割台斗争1、背景:2、主要人物:(三)义和团反帝运动1、根本原因: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变化:剿灭—招抚—剿灭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地点: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2)根本原因:5、意义:二、政府官兵的斗争(一)左宗棠收复新疆(课外阅读)(二)黄海海战(甲午战争中)1、主要人物和英雄事迹(选择题要求)2、李鸿章的方针:3、甲午战争失败的标志:4、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三、(结论)列强没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一)军事侵略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1)即定政策:(2)经济危机:(3)可乘之机:2、日本为什么要首先侵略中国东北?(1)历史原因:日本早就想霸占中国东北,统治满蒙。(2)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3、军事侵略进程(长驱直入)(1)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2)1933年向长城沿线蚕食(3)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4)1937年七七事变(平、津陷落)(5)1937年八·一三事变(12月南京陷落)(6)1937年11月侵占太原(7)1938年进犯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武汉、广州失守(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4、长驱直入的原因:(1)蓄谋已久(既定政策)(2)敌强我弱(3)中国政府不抵抗政策;(1933年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5、日军暴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端例子:屠杀中国百姓(南京大屠杀);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实验;细菌战和毒气战。(二)殖民统治1、日军为什么要在中国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1)总目的:巩固和扩大占领区(2)政治目的:肃清抗日力量,确保统治;(3)经济目的:把沦陷区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4)思想目的:实行其同化政策;2、日军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1)政治上:“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2)经济上:进行经济掠夺;(3)思想文化方面:推行奴化教育。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前方中国军队抗击军日的侵略和后方全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两个方面。(一)关内外的抗日运动1、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坚决反抗侵略;史实:(1)发表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宣言;(2)八一宣言;(3)召开瓦窑堡会议。2、关外的抗日武装:(1)东北抗日义勇军;(2)东北抗日联军;3、关内外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1)国民党十九路军的抗战;(2)长城抗战:①山海关抗战;②长城抗战;③多伦抗战。(二)关外的救亡运动1、工人罢工、捐献;2、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3、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4、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1)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2)过程(3)意义: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到全民族抗战?1、主要矛盾:2、日本侵略,威胁国民政府统治: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宣布抵抗的原因:(1)威胁统治中心;(2)英美压力;(3)中国人民的压力;3、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的完成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就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已发展到全民族抗战,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是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经过。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2、八一宣言:3、瓦窑堡会议方针:4、一二九运动意义:5、西安事变意义:6、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7、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8、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三)全民族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1、旗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3、参战:全国各阶级,阶层。(汉奸除外)4、团结:全国各党派;5、合作:全国军队,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相互配合;6、基础:广大群众;(四)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凇沪会战;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4、枣宜会战;(张自忠)对正面战场的评价:(五)敌后战场的抗战1、洛川会议(时间、内容)2、陕甘宁边区政府;3、反扫荡斗争;4、百团大战;5、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对敌后战场的评价及两个战场的关系?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抗日战争是如何取得最后胜利的?1、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配合、协作史实:2、中国国民党军队和敌后军民发起战略反攻史实:3、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中共七大(知道思想内容方面就可以)(二)取胜的原因有哪些?1、民族觉醒个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2、基本保证:全民族抗战;3、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4、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三)如何看待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了中国人民;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击和牵制了日本大部分日军,消耗了日本大量实力,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在战略和战役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四)如何看待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3、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根本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4、西方宗教的影响(二)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创立拜上帝会1、拜上帝会的特点:(三)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明确3个标志:(1)爆发:(2)初步建立政权:(3)正式对峙: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1)北伐:结果:作用:(2)西征:结果:意义:(3)天京突围:结果:意义:二、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一)天京事变1、原因:2、内容:(1)韦昌辉滥杀引起大乱;(2)石达开出走3、影响:(三)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和天京陷落1、面临形势:2、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军的镇压3、失败(1)时间:(2)标志:三、失败原因:①客观:②主观:四、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1、意义:(2)教训: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1)原则:(2)办法:(3)目的:2、评价:(1)革命性: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2)落后性: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经济,违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3)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3、结果:并未真正实行;原因:(二)《资政新篇》1、内容:(1)政治:(2)经济:(3)文化:(4)外交:4、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洪仁赶玕的个人经历和文化素养。3、评价:(1)进步性:主张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地位)最早的近代化方案:最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提出平等外交。(2)革命性:反对封建主义,作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其目的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3)局限性:结果:根本未能实行;原因:①缺乏社会支持(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迫切的愿望和要求);②缺乏实践的经济基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③客观环境不允许(战争环境)。(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①产生背景:《天》强盛时期,目的巩固政权;《资》衰落时期,振兴太平天国;②经济主张:互相矛盾,《天》维护小农经济,实行公有制;《资》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制。③群众基础:《天》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不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土地问题),得不到农民的响应。④实际作用:《天》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资》对当时的军事斗争无积极作用。六、其他(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