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关键词“当地流传”“到山麓”“妹莫忧”“跟随天军去打仗”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答案:A2.“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解析:“不松手”“不后退”“立丰碑”等表明材料主旨是对太平天国顽强斗争精神的讴歌。“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冲击纲常,打击侵略”“重振朝政,保卫天京”都是其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A、C、D与材料基调一致。“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根源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所以选B。答案:B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从“旨准颁行”“诏书”等信息可知洪秀全不仅不排斥中国封建文化,而且还深受皇权思想的影响,A错误,C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错在“全中国范围”,排除。答案:C4.(2012·济南月考)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形式也显得落后,故②③正确。答案:C5.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难度中等。《天朝田亩制度》是“纸上作业”说明其无法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倡导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答案:B6.在一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小了阻力”的共识,并指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反封建的最高峰解析:利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小了阻力”进行印证。腐朽的清王朝统治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阻力,C项切中了“阻力”。答案为C。答案:C7.“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解析: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故C为正确选项。答案:C8.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官网开通,为“追忆辛亥首义历史,传承辛亥首义文化,迎接辛亥首义百年”,构建一个精彩的互动平台。下述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D.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但不是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完成的。D项明显不符合事实。答案:A9.(2012·南京模拟)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下列对“先驱”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民主政治②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③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④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人早于孙中山提出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①错误;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是太平天国运动,②说法错误,排除含①②的选项。答案:B10.(2012·连云港模拟)某高中生从近代化角度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时提出以下论点,其中正确的是()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提倡“自由”“平等”思想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解析:A、B、C三项只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经济措施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答案:D11.“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戏剧运动的旗帜,目的是借“轻歌妙舞,招还祖国之魂”。这场戏剧运动的开展主要是缘于()A.鸦片战争的爆发B.辛亥革命的影响C.五四运动的爆发D.改革开放的进行解析:题中“民族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巨大变革,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戏剧界觉醒了,要求“改革恶俗”。C、D与材料无关,可排除;A与时间不符,可排除。故选B。答案:B12.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解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由题干材料关键词“街上……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材料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3: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8分)(2)根据材料2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依据材料3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鸦片战争以后的时代特征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第二小问回答。第(2)问概括材料3的两段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从思想解放、革命道路的新选择等角度概括回答。第(4)问综合以上诸问,从政治、思想和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的社会,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虽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留下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4)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4.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过许多革命团体,其中影响最大、最足以代表整个革命运动的是孙中山创建并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史料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一卷》材料2:史观兴中会的作用远不如同盟会,但他们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一是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讲明当时中国处境的危迫;二是组织武装革命。因此,到同盟会成立及进行反清革命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孙先生是第一个高举革命旗帜的人。——《中华读书报·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材料3:史论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他在中国民众中最终树立起自强、独立的共同目标,并团结大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同盟会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它把当时很多的革命组织集合起来。1904年时全国成立了很多革命组织,著名的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同盟会的组织成分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其成员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兴中会的成员95%是广东人,而且他们的成分基本上是华侨商人和会党分子;而同盟会的成员则遍布多省……从成分上看,他们大部分都是国内的知识分子。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孙中山在当时发挥了凝聚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他一方面到世界各国,对当时的世界具有深入的了解,远非一般的知识分子可比;另一方面最早开始了革命实践。有了这位革命旗手以后,虽然知识分子群中仍有分歧,但总体上已经趋于一致。——摘编自《中华读书报·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实质及作用。(5分)(2)根据材料2,你如何评价兴中会?(5分)(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同盟会的历史作用比兴中会更大”这一观点。(10分)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