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1、物质生产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物资生产资料具备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具备的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4、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5、在社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6、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有: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7、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有: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8、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1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其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14、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15、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16、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17、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18、市场体系的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经济联系功能、利益关系调整功能、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社会评价功能。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社会评价功能。19、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是商品交换。20、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经济制度的制约;生产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21、社会形态包括的两个方面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2、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3、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2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间接方式为主。25、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26、属于劳动资料的是:27、影响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的因素有:人口统计、消费心理、地理区域和消费行为。28、金融市场配置职能体现在: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风险在分配。29、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因素。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31、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经济制度决定和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应出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指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33、社会经济体制(或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34、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制的核心。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其对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集中体现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36、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37、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39、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必须完成的工作有:确认亟待满足的需要和欲望;确认潜在的竞争优势;准确的选择竞争优势;有效、准确地向市场传递定位信息。40、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里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其中社会分工是其一般基础。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用性、永恒属性。2、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有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4、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6、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8、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9、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0、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11、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的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12、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13、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14、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15、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16、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支付手段: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银行信贷。17、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18、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流通的商品数量成正比;与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9、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反之。20、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商品交换的依据。21、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3、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24、导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的是: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25、市场经济的配置方式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计划经济的配置方式是:政府指令、政府指导。2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和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27、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工、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3、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垄断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①垄断代替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③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④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⑤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趋激烈。6、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垄断利润,其来源主要有: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7、垄断组织的建立,实质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8、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10、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1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解。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国有化、直接投资兴建);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收购私人一部分、吸收、联合共同投资);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14、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主要表现在: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法制化程度提高;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大大加强。15、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缓解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措施有: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16、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因为):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济上仍然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17、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是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18、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有:军队、法庭、监狱。19、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20、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几方面原因决定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