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知识能力大赛历史试题2013.03.26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II卷5至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曹永升。审核人:屈安振。第Ⅰ卷(选择题,共9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应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又名江东犁。重点注意“江东”二字【答案】D2.(2012·辽宁铁岭联考)“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2.【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由来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主要是为了有助于农业生产,百姓希望风调雨顺,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信息上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联系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秦朝灵渠的开通和汉朝西北地区坎儿井的开凿,可知答案为B。【答案】B4.有种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发生了农用动力的一场革命。这里的“革命”主要是指A.铁犁的广泛使用B.牛耕技术的采用C.灌溉事业的发展D.水排的发明应用4.【解析】关键是对“动力”的理解,A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它主要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并未涉及动力的变化,而牛耕则意味着畜力部分代替了人力。5.(2012·广州月考)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的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答案】D6.(2012·潍坊调研)《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6.【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答案】C7.(2012年10月广东六校高三联考13题)春秋战国时期,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时代的到来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曲辕犁的推广7.【解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等。BC两项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关系,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D项唐代曲辕犁得到推广。据此本题选A项。8.(2012年1月滨州期末8题)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8.D9.(2012•南京一模)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9.【解析】C从材料中知道,元代妇女自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成各式衣服。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答案为C。10.(2012•青岛期末考)八卦(见右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10.【解析】C材料表明人们测量影子的长度目的是为了掌握春耕秋收的季节规律,这说明八卦是为农业文明服务的,故八卦与农业生产有关,答案选C。1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11.【解析】C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12.(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6题)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2.D.桑具有很高经济价值,是一种经济作物,不能说明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一般的人穿不起丝织品,故不能说明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13.13.(2011·山东实验中学)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商周—陶器/唐宋—瓷器/明清B.青铜器/商周—瓷器/唐宋—棉布/明清C.玉器/商周—漆器/唐宋—玻璃/明清D.漆器/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13.A.铁器(应该为青铜)/商周—陶器(应该为瓷器)/唐宋—瓷器(应该为棉布)/明清B.青铜器/商周—瓷器/唐宋—棉布/明清C.玉器/商周—漆器/唐宋—玻璃/明清D.漆器/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B14.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A.瓷器B.丝绸C.青铜D.酿酒14.BA.瓷器(东汉晚期才发明青瓷)B.丝绸(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时间最早)C.青铜D.酿酒15.《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它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属于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15.【解析】B该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中的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官营、分工细致的特点。16.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自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16.【解析】A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17.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17.B解析: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史实。勾结带有贬义的成分,材料中看不出勾结来,“开始”从何而来,故不选D。18.(2012·潍坊质检)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18.【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解体。题干中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工业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基础。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彻底有误。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解体,占绝对优势,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要政策,统治者还加以强化。19.(2012·广州质检)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不会突然发生,也不会蓦然地消灭,必有它的继承性和发展阶段性。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却步履维艰。其原因是A.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束缚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闭关锁国阻碍了商品输出D.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破产19.【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了,B、D不可能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C是A的表现之一,C包含在A中。(答案)A2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变”。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20.【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根据题干“近代的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选项D中体现的现象是大户出资、雇佣小户的现象,大户给小户报酬的雇佣生产关系。其余选项在封建社会时期也能体现。(答案)D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21.以下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21.【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说明当时的市和坊的界限已经被打破。这应该发生在宋代。(答案)C22.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煕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22.【解析】C。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宽了对市的管理,“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说明城市的职能发生了转变。中国古代统治者从未推行过工商皆本的政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地位上,材料中看不出来。2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23.【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答案)C24.“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日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衔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24.【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描述了丝绸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