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在地理课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对地理课的理解有偏差,复习方法不对路,死记硬背,结果造成地理课成绩提升慢,学习效果差。从这两年中考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或不会正确使用地理语言。据此,我认为要搞好地理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抓纲靠本策略:研读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做到二者统一,把握备考方向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考试的依据。课标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这些要求,不仅是平时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也是复习备考时要充分重视的。中考说明规定了我省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及具体要求,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对考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做到任务和目标明确,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便于检测学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复习的方向。要充分认识“课标”的重要性。“课标”是由教育部组织制订和颁布的教育教学总纲,体现了国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因此,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核对该课对应课标内容标准。只有解读课标,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因而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指南。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必须研读考纲,明确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方式、方法、试卷内容比例、试卷题型比例、基本题型示例等。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今年考试说明与往年的有什么不同之处,领会这些变化的背景、意图。深入分析样卷的特点,明了形式,加强复习的针对性。2014年我省地理学科的毕业升学考试基本做到“稳中求变,变中创新”。所谓“稳”,即指导思想不变;考试形式不变(闭卷考试);组卷形式不变;试卷结构不变(第Ⅰ卷和第Ⅱ卷);知识内容比例不变;题型不变(选择题、非选择题)。所谓“变”,中考总分比值由2013年的50分变为100分,分值增加;所谓“新”,即内容重点新,考查角度新,试题立意新。(1)“遵循课标”拟题,强化课标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注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中考说明》要点。(2)“依据教材”拟题,体现教材为“教学之本”的作用,以新课标教材为依据,试题力求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有利于指导今后教学。(3)“强调能力”拟题,命题力求符合文科综合的特点、符合学生实际,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初中文科综合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研究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在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一书中强调,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全面考察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学业考试的试题应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地理问题情景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积极引导初中地理教学朝着全面落实地理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整体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方向推进,杜绝偏题、怪题。这是一本指导性较强的书,从考试性质、考试质量评价标准、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要求到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都值得仔细分析、研究。特别是考试内容要求,按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个部分进行了能力要求,把不同的内容分为a、b、c三个层次。只要多找几套近年的试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内容标准中的知识与对应的能力要求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如:地球和地球仪中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的要求第一条是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能力要求是b层次,也就是属于理解的层次,那么考试就会围绕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多个方面进行命题,常见的有图示法(海边看帆船)、文字说明法(月食现象);第三条是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能力要求是b层次,同样属于理解的层次,在考试中多以读图题的形式出现,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判断,本题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从太阳直射点到季节变化,从运动特点到运动周期,从昼夜长短到影子的变化,从极昼极夜现象到到南北半球的对比,都是本内容标准可能设计出现的考题,教师在复习中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复习准备中要做有心人,平时多收集整理必须的复习资料,在积累中总结,在总结中积累,做好应对准备。二.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4月中旬完成一轮复习,夯实基础;5月下旬完成二轮复习,实现专题突破;中考前两个星期完成三轮复习,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均注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且注重学法指导、解题技巧和考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把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容应对中考。第一阶段(初三上学期至次年四月中旬左右,以讲为主)立足教材,重视基础。目标是全面系统复习,全面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指导并训练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达到精确记忆的程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基本观点。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因此,在复习的第一阶段,要立足教材,结合复习用书,以《云南省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一阶段,抓住每一章的“知识体系、主要图表和重要知识点及其应用”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而又认真地梳理。对于教材中的正文部分是复习的重点,而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同样也是复习的重点,另外还包括阅读材料等。这一过程是整个地理复习进程的重要一环,所以占用的时间也最多,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这样就能够提高中考基础题的得分率,并为提高中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得分率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现行教材中,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在专题与区域之间都有一些联系点、交叉点,这样复习中就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框框,把若干个联系紧密的章节重新组合,加以梳理比较,既可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让学生明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比如把《黄河的治理》一框题与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重新组合,因为前者(《黄河的治理》一框题)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分析与后者(《黄土高原》)一节)基本相同。这样对比分析后,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有了更清晰也更完整的认识;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中,前者与后者则可完全衔接。这样调整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周课时只有一节,且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复习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让学生对地理复习保持足够的关注度,除一本复习用书外,我们精选各地的中考真题,按照章节进行组合,作为作业印发给学生,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尽早感受并熟悉中考试题的特点。第一阶段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必须扎扎实实地巩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训练、检测中的问题,应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3)做好辅优帮困,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4)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讲评。第二阶段(四月中旬左右至五月下旬左右,讲练结合)专题突破、讲究实效、梳理体系,讲练结合。目标是专题(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通过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的认识。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排查热点,适当补充背景材料,拓展学生视野,尽力做到“热点问题试题化”,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将复习内容按重点图形划分为七大专题:地球、地图专题;世界海陆分布、板块构造、世界气候、聚落等考点的专题;世界区域地理专题;中国政区图专题;中国地形图专题;中国气候图专题;中国经济专题。中考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方法和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本阶段我们具体的工作包括:(1)梳理体系。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专题知识。(2)讲练结合。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地理中考猜想卷)。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少而精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查缺补漏。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让学生基本熟悉课本知识点,掌握应考方法。专题复习应强调“四个重视”:即重视一轮复习的薄弱环节;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训练;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中考的重点、热点问题。其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1、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学习区域地理时最关键的是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明确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运用比较法,总结国家和地区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对区域地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我们注重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表述不准确也是历年中考失分较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地使用地理术语,在平时的训练题、试题讲评时一定要给学生相对标准的答案。3、指导学生“会记忆”。复习课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记忆,为此,在复习中我始终重视渗透学法指导,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学习时做到图不离手,勤读图、多读图、爱读图;②勤学好问,善于探究;③善于总结,勤于对比。5、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应试能力:①从图表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得出答案;②严防地理术语错别字的出现;③注意审题,紧紧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发散思维;④开放性问题要注意回答的层次性,写清序号,并尽量比要求的多答一至两条;⑤书写要认真规范、工整。第三阶段(五月下旬左右至中考前,以练为主)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利用自编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而在考前的最后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考前知识整理和心理调整:(1)基础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看笔记、自主记忆;(2)对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