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修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备人:李霞参与集体备课人员:郑莉张凤艳王福艳陈忠秀一、教材简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由于学生年纪偏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能细心观察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因此,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在观察事物中得到启示,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二、教学目标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知识与能力: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2、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四、教学难点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五、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2、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观察的地方,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六、教学设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通过直观感受,达到对课文的认知。2、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3、理清文章顺序,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4、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七、教学时间安排:《古诗两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3课时合计10课时沂南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时间2013年7月17日单位沂南依汶朱家里庄中心小学主备人唐磊课题第二单元《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型古诗参入集体备课人员宋秀安王福艳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边读边想像2、借助注释,自读自悟3、吟读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课前准备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复习学过的课文《画杨桃》,熟读两首诗,借助注释大体了解诗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一预习探究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自主交流搜集到的庐山资料,谈谈对庐山的最初印象。了解读诗的方法。预习两首古诗,读通句子,将诗句赌通顺,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让学生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对庐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了解诗句的哲理做个铺垫。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很多的古诗,那么今天都来展示一下自己所收集的。二合作交流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引导吟读。(重点:卷舌音、平舌音)2、范读古诗,讲读法。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3、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4、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2、生齐读古诗(配乐)3、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4、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诗韵。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初读苏轼的题西林壁让学生反复地读古诗,形成对古诗的理解三品读体验品读《题西林壁》: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4、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5、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6、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读诗句,从诗句中理解诗人看庐山的角度(横、侧、远、近、高、底)以及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2、举例感悟生活中遇到的角度问题。3、配乐朗读。4、学生汇报对古诗写法的感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描写诗人看庐山的角度的词语,使学生感悟到诗中蕴含的哲理。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景情交融的诗境。对诗的写法的感悟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诗的哲理的品悟。探讨怎样看清庐山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庐山的,学生找出看的角度。体验诗中所描述的人生哲理。三品读体验品读《游山西村》:1、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2、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古诗的?3、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4、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5、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教师点拨:“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6、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5、谈学习收获。1、回顾学习方法2、自由读诗3、小组合作理解诗意。4、体会诗句意思(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5、举例谈谈生活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的情况。的真面目,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有所运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了解学习陆游诗的特点。初步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四巩固延伸1、督促两首古诗的背诵,检查默写《《题西林壁》》。2、布置课后积累苏轼和陆游的其他诗句。3、布置习作: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背诵两首古诗,并练习默写《题西林壁》。搜集苏轼和陆游的其他诗句。有兴趣的同学尝试诗文改写。背诵并积累古诗。改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诗意哲理的理解和运用。再次读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下来板书设计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北宋苏轼南宋陆游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教学反思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题西林壁》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游山西村》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兴不高兴。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课堂生成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说明他们对这两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