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演练通史专练1古代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通史专练(一)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新疆乌鲁木齐二模)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选D。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排除A;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排除B;“家天下”的制度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排除C。答案D2.(2014·山东青岛模拟)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说明农家注重农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饲养,是典型的精耕细作表现,故选B。“千耦其耘”是指千对农人在耕地,说明是奴隶集体耕种,排除A;“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排除C;“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租佃关系,排除D。答案B3.(2014·四川凉山二诊)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这一文物()A.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B.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形成C.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D.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青铜文物是西周冶炼技艺重要的原始资料,故选C。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铭文(也叫金文)晚于甲骨文出现,不能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直接证据,排除A;土地私有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实施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排除B;西周主要实行分封制,并非周王对全国直接管理,排除D。答案C4.(2014·江苏南通调研)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A.分封制度加强B.官僚政治确立C.宗法制度形成D.井田制度出现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变局”指的是由“‘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分封制)到“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官僚制度),分封制不是加强而是被郡县制代替,故选B,排除A、C两项。材料主要讲的是政治制度,井田制度未提及到,排除D。答案B5.(2014·湖南常德模拟)“与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的状况不同,东汉创业集团大都出自两汉之际的‘士族大姓’。”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汉代政治中心东迁的结果B.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C.汉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结果D.西汉末年宦官专权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词“士族大姓”,据材料信息“士族”与“布衣”相对应,可得出两汉之际的“士”即读书人,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尊儒的措施,使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同时,汉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使得东汉的创业集团来自于“士族大姓”,故选B。A项不合题意;C、D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6.(2014·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A.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B.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解析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土地由公有到私有及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故选C。均田制下的土地为国有,排除A;土地制度的性质发生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根本变化,排除B;此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未完全分离,排除D。答案C7.(2014·河南郑州模拟)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体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两晋时期“钱”的别称纷纷出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故选A。两晋时期自然经济并没有解体,仍占主体地位,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社会对货币观念的变化,与文学内容变化无关,排除C、D两项。答案A8.(2014·天津一模)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微差些”的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解析据题干“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信息,可以看出,孟德斯鸠意识到了中国专制主义制度自诞生时起越往后来越强化,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较之于之后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专制程度相对较低,故选A。元朝的行省制度与题干所涉及的专制无关,排除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充分说明了专制的强化,排除C;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巅峰,排除D。答案A9.(2014·江西上饶模拟)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古来把民按其职业分为四种,即士(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即贾,做生意买卖的人),叫作四民。现在又有和尚、道士,四民就变成六民了。古来只有一个教,就是儒教,现在又加上道教、佛教,一教就变为三教了。农只有一家,而吃粮食的有六家;工只有一家,而用器具的有六家;贾只有一家,而六家的人都需要物资交换,商品流通。劳动工作的人还是那么多,凭空加上和尚、道士这两种吃闲饭的人,所以人民越来越穷,盗贼越来越多,因此韩愈从经济方面说明了佛教、道教的危害性,故选D。A、C两项与材料不符,皆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且不合题意。答案D10.(2014·陕西西安模拟)《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解析据题干情境可知,从皇帝不允许看——开了观看先例——成了惯例——停止编纂说明皇帝权力不断加强,故选B。仅从各朝皇帝观阅《起居注》的变化不能证明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排除A;仅从停止编纂不能证明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排除C;《起居注》作为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应该是真实的,不然皇帝也不会那么在意,排除D。答案B11.(2014·辽宁大连一模)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C.市民阶层兴起D.政治上重文轻武解析据题干材料的信息,可知“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理学思想中“格物致知”一致,故选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风俗画产生,排除B;市民阶层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排除C;政治上重文轻武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D。答案A12.(2014·四川泸州诊断)观察下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同时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元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利用山川形便,防止地方割据C.保障大都安全,实现以北制南D.管辖险要地区,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据题干材料“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说明是保障大都的安全,“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说明元朝利用蒙古人控制汉人,以达到以北制南的目的,故选C。图示反映的是元朝部分区域实行行省制度,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图示主要反映大都周围的行政区划设置,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D。答案C13.(2014·福建漳州质检)《明史·太祖纪》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这表明朱元璋要()A.裁抑相权B.加强军权C.建立内阁D.改革行省制度解析中书省长官即丞相,“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意思是奏事不要告知丞相,说明朱元璋要裁抑相权,故选A。中书省掌行政权,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军权信息,排除B;建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C;中书省属于中央机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机构,排除D。答案A14.(2014·湖北黄冈模拟)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解析据材料信息“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可知“业”应是传统的工商业,据材料信息“染坊罢而染工散、机房罢而织工散”,可知丝织业发达,存在着雇佣关系,结合时间“1601年”,得出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B。A、C、D三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皆排除。答案B15.(2014·山东青岛模拟)从下边材料可见当时()高其倬1676—1738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解析据题干图文信息“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等,说明该大臣要求开放关口进行贸易,故选D。图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海禁问题,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排除B;“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只是图示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意旨,排除C。答案D16.(2014·甘肃兰州质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主共和C.限制君权D.民为邦本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反对“人君”独治,批判君权极盛,故选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普通民众对国家存亡的责任,与题目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民主共和强调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排除B;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答案C17.(2014·贵州六校联考)“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