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工程检测与监测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2015年04月11日至125日,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继续教育培训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道德大讲堂进行,虽然培训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老师的专业水平让我折服,通过学习加深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我也很感谢这次继续教育给我重回校园学习知识的机会。课程《工程检测与监测》,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工程检测和工程监测的区别,什么情况下进行工程检测,什么情况下进行工程监测。为保障已建、在建、将建的建筑工程安全,在建设全过程中对与建筑物洪有关的地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建筑结构进行测试的一项重要工作称为工程检测。工程监测是指在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的技术手段,在监测值接近控制值时发出报警,用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也可用于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合理。工程监测一般采用多种监测技术和信号传输处理方式,建立在线监控专家系统,组成智能控制系统。接着老师又结合工程情况,并举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对我在工作上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有沉降观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由于自然条件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大气温度、土壤的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和建筑物本身的荷重、结构、型式及动荷载的作用,建筑物产生均匀或不均匀的沉降,尤其不均匀沉降将导致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采用洪相关等级及精度要求的水准仪,通过在建筑物上所设置的若干观测点定期观测相对于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的高差随时间的变化量,获得建筑物实际沉降的变化或变形趋势,并判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期和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建筑沉降观测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洪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特级主要适用于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0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0.3mm;一级主要适用于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古建筑和特大型市政桥梁等变形测量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二级主要适用于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洪筑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古建筑和特大型市政桥梁等变形测量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三级主要适用于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中小型市政桥梁的变形测量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0mm。中低压缩性土和高压缩性土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是不同的。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中低压缩性土为0.002,高压缩性土为0.003;对于框架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中低压缩性土为0.002,高压缩性土为0.003;对于砌体墒填充的边排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中低压缩性土为0.007,高压缩性土为0.001;对于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洪应力的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中低压缩性土、高压缩性土均为0.005;对于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中低压缩性土为120,高压缩性土为200。对于开挖深度超过5m、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建筑基坑工洪程设计阶段应由设计方根据工程现场及基坑设计的具体情况,提出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测点位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监测方案应包括工洪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监测频率、监测报警值、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处理方法、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等。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仪器监测的主要项目有(坡)顶水平位移、墙(坡)顶竖向位移、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墙(桩)体内力、支撑内力、立柱竖向位移、锚杆拉力、土钉拉力、坑底隆起、地下水位、土层分层竖向位移、墙后地表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周围建(构)筑物倾斜、裂缝、周围地下管线变形等项目。根据基坑工程的分类确定应测、宜测、可测的项目。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洪行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基坑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的完备。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以上仅仅是我通过这次学习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未来中国的工作千头万绪,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洪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作推向前进。总之,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更拓宽了工作新思路。使我们更有信心在这片广阔的空间创造新的辉煌。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