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考试分析】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分值1-2分,均为识记型知识点,内容绝大多数来自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综合基础知识》,复习备考时以此书为基础,适当延伸展开即可。【考点精讲】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①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②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大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原因——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③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萌芽时期(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关于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党早期领导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论述。②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独创性地探索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八七会议”(1927年8月)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三湾改编”(1927年9月)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熟时期(1935—1945)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七大把毛泽东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④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以后139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科学体系:(略)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基本特点:可以从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封建剥削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当时国情长期不统一和发展不平衡、人民受压迫等几方面理解(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略)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无产阶级成为领导者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有三个特殊优点:一是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二是分布集中,大多在沿海城市和厂矿企业,便于形成一支重要力量;三是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的终结。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而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新民主主义的特点:一是有新的领导阶级;二是发生在十月革命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三是它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奋斗,就是要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这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和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三大经济纲领:一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二是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义国家所有;三是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建设红色政权。其原因:中国革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是是农民土地革命。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与特殊规律决定。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无产阶级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二是必须分清左、中、右三种势力,区别对待;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略)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义社会。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主要矛盾(了解):1949年-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1952年后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经济条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国际因素。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略)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农业: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手工业: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平赎买。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采取赎买政策;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工业中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发展为单项公私合营,再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指出:在政治上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上,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实现“四个现代化”(周恩来1964年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是七届二中全会。5、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判断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两条。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问题)。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